第一章 侵波前夜 1.侵波前夜(1 / 3)

第一章 侵波前夜 1.侵波前夜

盡管德國和德軍都沒有做好完全的準備,但是在德國戰術理論家看來,德國的弱勢不會在戰爭初期暴露出來,於是德國決定發動一場征服性的戰爭。

波蘭被迫放棄畢蘇茨基提出的建立以波蘭為核心的小國聯邦體係,轉而奉行均勢外交。這個政策的基本內容是拉攏英法,不與德蘇任何一方結盟。波蘭對任何多邊條約都加以抵製,使波蘭陷入更加孤立的處境。

得到蘇聯的一紙保證後,希特勒當即下令於8月26日淩晨4時30分發起總攻。但是,到了25日夜間,攻擊令卻被希特勒突然取消了,一些提前開動的部隊被召了回來。原來,英波兩國於8月25日正式結盟,意大利拒絕站在德國一邊參戰。

希特勒計劃用快速兵團和強大空軍作突然襲擊,閃電般地摧毀波軍防線,占領波蘭西部和南部工業區,然後長驅直入波蘭腹地,圍殲各個孤立的波蘭軍隊,力求在半個月之內結束戰爭,然後回師增援可能遭到英法進攻的西線。

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慘敗,元氣大傷。1919年4月,經過多次唇槍舌戰,《國聯盟約》勉強通過。美國總統威爾遜把盟約說成是"弟兄的、友愛的憲章"。但德國要付出316.8億美元的龐大賠款,喪失八分之一的領土和十二分之一的人口,海外殖民地則全部被英、法、日、比瓜分。德國大臣罵道:"威爾遜是一個偽君子,《凡爾賽條約》是曆史上最卑鄙的罪惡。"

在軍事方麵,德國從所有侵占的領土撤軍,遣返所有協約國的戰俘,還交出大量戰爭物資,包括5000門大炮、2.5萬挺機槍、3000門迫擊炮、1700架飛機、5000台機車、5萬節車皮和5000輛卡車,交出公海艦隊的全部艦艇和150艘潛艇。加上被美國奪得的50餘萬噸德國船隻。德國可以說是傾家蕩產了。

在德國經濟情況剛剛有所好轉的情況下,逐漸強大起來的德國開始向世界發出了它的聲音。1924年9月29日,德國政府向戰勝國發出了一份照會:接納德國加入國際聯盟;免除德國的戰爭責任;取得殖民地委員會統治權和修改《凡爾賽條約》中關於"德國在軍備方麵的不平等狀況"的軍事條款。麵對這三條充滿挑釁的照會,法國首先發難,加以阻攔。然而,英國並不反對德國加入國際聯盟,而且打算由此重新締結一個關於保證德國邊界的協定。

從1925年5月開始,在德國駐外國的領事館裏,除了懸掛德意誌魏瑪共和國的國旗以外,還懸掛了德意誌帝國時期的黑白紅三色旗。這是在興登堡當選魏瑪共和國的第二任總統後才出現的。

隨著德國軍事潛力的複活,德國必然會把其矛頭指向法國。法德是世仇,德國決不會忘記法國從德國割走的土地,拿走的錢財,更不會忘記戰後出兵占領魯爾地區帶給德國人的恥辱。人們一直認為,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是戰爭狂人希特勒。但從新近發現的檔案看,情況遠為複雜。

1925年,希特勒踐踏《凡爾賽條約》並開始公然重整軍備,著手製定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計劃。當時,希特勒隻是慕尼黑一位不起眼的納粹思想的傳播者。

這份檔案是一個名叫卡爾·迪克斯的英國人在美國華盛頓國家檔案館找到的。這份重要檔案在館內塵封了多年,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

檔案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後,德國軍方的上層人物為報仇雪恨而製定的。其計劃內容和後來希特勒的軍事行動驚人地相似。

計劃要求,將戰敗後隻允許德國擁有的10萬兵力擴充到280萬。希特勒在1939年入侵波蘭挑起世界大戰時就已經做到了。計劃設想軍隊的組成結構為8個完整的集團軍、102個師和252位將軍,這與希特勒的軍隊組織結構完全一樣。

當然,要實現這項計劃,需要巨大的財政開支。據說,德國國防軍從20世紀20年代末起就有了一項秘密預算。德國對法國占領其魯爾工業區特別仇恨,該計劃準備於1935年開戰,把法國作為首要攻擊目標,後來因為國內政局的巨變而作罷。

希特勒上台後,開始全麵繼承這一秘密計劃,並逐步完備。德國政府通過大規模的體育運動來間接實行軍事化的做法,就是該秘密計劃中提出的。

1931年秋,希特勒就曾說過:"如果我現在掌權的話,就把陸軍部長叫過來,問他:'全麵武裝要花多少錢?'如果他要求200億、400億、600億甚至1000億,他一定會得到。那時人們就武裝、武裝、武裝......"

戰爭狂人希特勒之所以相信自己是命中注定的世界統治者,和他年輕時短暫失明後接受的催眠治療密不可分。

早在1918年10月,希特勒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還是個下士,他遭到芥子毒氣襲擊而雙目失明,在帕瑟瓦爾克市軍方醫院接受催眠治療後奇跡般地恢複了視力。

希特勒其實是因醫生的一番話而對自己擁有超能力深信不疑的。根據診治記錄記載,精神病醫生福斯特曾對希特勒說:"你擁有某種罕有的力量,這是千年才難得出現一次的奇跡,耶穌是其一,穆罕默德是其二。平常人如果像你這種情況肯定會終身失明,但如果是有某種超能力的人則無可限量。你需要對自己有極強的自信,那麼你就不會再失明,你也知道德國需要有超能力和極強的自信的人。"

福斯特做夢也想不到,自己的催眠術竟使希特勒從此發狂,開始了企圖統治全世界的計劃。

德國納粹黨執政後,德國的軍費一增再增,掀起了擴軍備戰的狂潮。德國政府煽動德國人民為"生產原料戰鬥"出錢出力,勸告人們把餐桌上的美味換成便宜食品,"我們可以沒有黃油,但是不能沒有武器,盡管我們熱愛和平。但我們不能拿黃油射擊,隻能用大炮。"在入侵波蘭前夕,德國的工業產量僅次於美國和蘇聯,在世界上居第三位。

在工業生產猛增的同時,德國軍隊規模迅速擴大。1934年秋,陸軍總兵力為25萬人左右。

1935年,希特勒撕毀了《凡爾賽條約》,明目張膽地瘋狂擴軍備戰,迅速地完成了擴軍計劃,自然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1936年10月初,德國出兵西班牙,不僅僅是反對共產主義的戰爭,而是為了測試新式武器,進行實戰演習。

1937年3月7日,一支德國部隊迅速地越過萊茵河橋,向亞琛、特裏爾和薩爾布呂肯挺進,很快占領了萊茵非軍事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