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燒烤燒“爆”鐵棚子 肉串串起連鎖店(1 / 2)

第二十五章 燒烤燒“爆”鐵棚子 肉串串起連鎖店

故事:

1995年4月15日,吉林市向陽市場又出現了一家肉串店。這已是這個市場裏的第三家肉串店了,也是最小的一家:20平方米的鐵皮棚子、3張桌子。“這不是以卵擊石嗎!這仨人不瞧著賠呢嗎!三個桌子能養仨人,真逗!”周圍的商家議論著,不屑的關注著。這就是“杜家哥倆”在吉林市創業之初的店鋪。開個這麼小的店,創始人竟多達三個:哥哥杜華偉、弟弟杜建偉、杜華偉妻子赫靜華。

杜華偉夫婦原本有工作單位,但每月的收入隻有微薄的三四百元。和很多年輕人一樣,他們也夢想擁有財富、過上富足的生活。但幸福的生活不能守株待兔,隻有通過創業才能實現。他們沒有資本,錢是從赫靜華娘家借的。6000元隻夠搭個20平方米的鐵皮棚子。再說燒烤業是一個投入少、見效快、技術要求不高的行業,隻要肯吃苦就能起步。

三個人有了展示自己拳腳的舞台,一身的力氣終於派上了用場。切肉的切肉,拌料的拌料,穿串的穿串,燒烤的燒烤。小生意在不懈的努力中如爐中的火苗一樣,越煽越旺,經常是這個桌剛撤,就又來人了。還真不錯,比起原來的幾百元工資,他們現在真是知足啊。可是,舊的不去新的不來,沒有“棚戶區”的倒塌,哪有“高樓”的林立,因為要建電影城,他們租用的房子必須拆遷。另謀出路成了三個人不得已的選擇。

於是,3個年輕人背井離鄉,他們來到沈陽,要在這個地處交通要塞的城市尋求新的創業生機。但是沈陽的房費太貴了,說實在的,每月800元的房租他們都拿不起,更別說找個好地方經營了。目的雖然沒達到,但也不能這樣兩手空空打道回府啊。沈陽一家生意火暴的雞架城火得真是讓他們眼饞。“是什麼法寶使生意這麼好呢?我們為什麼不學學呢?”帶著問題,三個人的商機開始垂青他們了。他們看到這家雞架城裏的熏雞、醬雞、烤雞、炸雞都很受歡迎。為了探個究竟,他們每天中午都去那裏吃飯,挨個品嚐裏麵用了什麼料、是怎麼做出來的﹖嚐出個大致,他們決定以此為主打在吉林市開店。

經過斟密地考察,三個人在向陽市場瞄準了商機。燒烤店的名字就叫 “杜家哥倆”,為立足在那裏,他們開始摸索著前行。

先從燒烤質量上下功夫成了三個人不約而同的想法。他們嚴把選肉關。牛肉有5塊5一斤的,有8塊錢一斤的;板筋有8塊5的,有9塊的;辣椒麵有3塊的有5塊的,選哪個?他們從來都是選好的,好的當然貴。得潤就會相對減少,有同行好心告訴他們,貨進貴了。但“杜家哥倆”就是要用好的、貴的。開業不久,就進入夏季,加上開始客人少,肉壞了的情況常有,他們就將肉扔掉,決不處理處理再賣給顧客。赫靜華說:“肉扔了真是很心疼啊,不是心疼那點肉,而是心疼工夫。那可都是貪黑起早一點點穿上去的啊!”獨特的配方也是保證質量的關鍵。“杜家哥倆”肉串的配方是他們從沈陽帶回來後,在其基礎上自己琢磨出來的。杜華偉簡單地說:“為了研究別人的配料,啃雞骨架,我的假牙就啃壞了3顆。我們拿出賣的東西首先請朋友品嚐,然後才推出。”

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東西沒人嚐試過,不讓人們知道也是很難讓人認可的。他們堅持“隻要吃過‘杜家哥倆’的串,就肯定會回頭”的準則讓更多的顧客品嚐到了他們的串。延長工作時間是最好的方式之一。那兩家串店晚上11點準時關門,“杜家哥倆”堅持到後半夜二三點鍾;五一那兩家關門出遊去了,“杜家哥倆”依然開門營業。就這樣,本來去那兩家的顧客碰了鎖,就到從來沒進過的“杜家哥倆”。用赫靜華的話說,一天攢一個顧客,一年下來就300多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