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成功,從做激動人心的事情開始
故事:
1988年張學陽和他的妻子女兒還住在華師附近一間低矮的平房裏。房內是臥室,房外的屋簷下就是廚房,妻子要帶小孩,生爐子做飯自然就成了張學陽的任務。麵對生活的窘境,他想1984年從華師物理係畢業時被分配到武漢市68中,還不如先去了。到如今帶著一腔理想,也放棄了分配,但還是沒有做成激動人心的事業。
1989年,在理想與現實中掙紮的張學陽還是選擇了武漢大學下屬的一個研究所,開始了每月90多塊固定工資的穩定生活。那時他和同事很羨慕深圳人,“每月三四百元可真幸福,我們要是也能拿這麼多,就能吃上青椒肉絲加蛋湯的中飯了。”
1992年,被理想占據上風的張學陽毅然辭職,臨走時還拉上了當時在武大物理係做老師的曹若欣和來自湖北天門的農家子弟蔡遠宏。
三個技術骨幹,再加上幾位朋友四處借來的10萬元就誕生了精倫電子的前身。公司剛成立,最窮的時候整個公司賬上隻剩下500多塊,張學陽就到處去借錢給大家發工資。很長時間裏,他自己是沒有工資可領的。公司那一段時間很苦,但大家都沒有離開,就張學陽說的話很能振奮人心。每個階段他都會給大家描繪一幅藍圖,都是很實際又充滿誘惑力的。大家雖然苦一點,但有一點總能達成共識:苦日子不會太久。為了讓公司早日突破困境。張學陽經常帶著員工沒日沒夜地攻關技術。
功夫不負有心人,精倫電子的所有員工在張學陽的帶領下,克服困難,憑借技術優勢,1992年底他們就還清了10萬元外債。
隨後,張學陽和他夥伴用10年的時間將精倫神話一步步演繹成為現實。精倫電子從名不見經傳,發展成全國公用通信設備生產的龍頭企業,其主要產品公用電話計費器和IC卡電話機市場占有率均為全國第一。精倫走過了做產品和市場的階段,目前達到了科技產業界一流企業的特征——真正在做技術。
對於公司的飛躍性突破,張學陽描述起來很平淡,甚至有些輕描淡寫:“1996年公司產值隻有6000多萬,1997年才上億,1998年由於業務比較平穩,公司產值也沒有太大的變化,1999年我們推出了新產品,產值也隨之衝上兩億。”
公司上市之後,很多人按照市值為張學陽算出了7億多的身價,張學陽一再強調,那隻是紙上符號而已。張學陽完全沒有體會到一夜暴富的感覺,他還講了一個笑話,“有一個彩民突然發現自己中了彩票,當時就激動得暈倒了,醒來卻發現號碼看錯了。我可沒有這種感覺。第一我沒有這麼多錢,二來公司上市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他這樣一貫的低調才讓人大吃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