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有助於更加深入地認識一個人。
三、不保持適當的距離
西方有這樣一句諺語,說出了一個很平常但又深刻的道理:“英雄的妻子,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是英雄。”
事實常是這樣,對於朝夕相伴的人,一方麵非常熟悉,閉上眼就能說上十幾條特點;但另一方麵,對其特點也容易漠然視之,有什麼新變化、新發展,也常常不注意了。
要深入了解一個人,就應該長時間與其接觸。但是,這又會造成習慣上的錯誤,有許多問題反而難以覺察,因為“臉挨著臉,就看不見臉”。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對人恰如其分而正確的理解無須經過長期的、過分親密的熟悉。在時間長短、密切程度和恰如其分的認識等參數之間,最有可能存在著曲線關係。更準確地使人們彼此相互理解,必須有某種最適合的時間和適度的密切程度。這兩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有一方麵不合適,就會限製有關的必要信息,與此同時,長時期的過於密切的相處,很可能歪曲相互理解的準確性,給對方憑空抹上許多色彩,或過高地估計了對方。要知道,“情人眼裏出西施”。兩個互相很要好的人,彼此在內心留下的都是對方美好的形象。這對於認識一個人是不利的。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熟知並非真知”。
因此,在與一個人的結識時間不過長、關係不過密時頭腦最冷靜客觀,這時對於正確地認識此人是最適合的。
四、不敢進行大膽猜測
要認識、判斷一個人,不妨先根據此人留給我們的最初形象來進行分類,假設就是這麼一種類型的人;然後,再在實際生活中逐步去有意識地觀察,看看是否符合我們的假設。如果全部符合,此人就是我們原來假定的那種人;如果全部不符合,此人就是另外一種類型的人;如果部分符合部分不符合,此人就是具有這種類型的人所具有的某些特征,一般這種情況最多見。這樣,至少有助於我們的認識。
大數學家高斯曾說過:“如果沒有某種大膽放肆的猜測,一般是不可能有知識的進展的。”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樣。
當然,運用這種方法,首要條件是已具有了認識人的豐富的知識,而且還應注意不要落入定式心理的陷阱,用先入為主的框架套入。分類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與實踐是否相符。要靈活,而不要偏執、死板。
記住,我們僅僅是假設。
五、不用比較的方法
俗話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認識人也是這樣。見的人多了,就會自然而然地感覺到張三與李四的差別,李四與王五的不同了。
比較,是我們認識周圍世界和思考問題的一個重要方法。比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例如,一個買魚的人說:“現在魚真貴。”所以認為魚貴,是和過去相比,過去幾角錢一斤的魚,現在幾元錢一斤。又如,“今天天氣真好”,這總是和過去有幾天不好對相比而言的。我們也時常這麼說:“老張家的兩個兒子長得挺相像,可老大老實,老二滑頭”,“老李的兩個女兒都長得水靈靈的,不過小女兒比大女兒更漂亮”。說某人聰明、漂亮、高尚,或者愚蠢、難看、卑劣,都是和別人對比而言的。
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有助於更加深入地認識一個人。
三、不保持適當的距離
西方有這樣一句諺語,說出了一個很平常但又深刻的道理:“英雄的妻子,不知道自己的丈夫是英雄。”
事實常是這樣,對於朝夕相伴的人,一方麵非常熟悉,閉上眼就能說上十幾條特點;但另一方麵,對其特點也容易漠然視之,有什麼新變化、新發展,也常常不注意了。
要深入了解一個人,就應該長時間與其接觸。但是,這又會造成習慣上的錯誤,有許多問題反而難以覺察,因為“臉挨著臉,就看不見臉”。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對人恰如其分而正確的理解無須經過長期的、過分親密的熟悉。在時間長短、密切程度和恰如其分的認識等參數之間,最有可能存在著曲線關係。更準確地使人們彼此相互理解,必須有某種最適合的時間和適度的密切程度。這兩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有一方麵不合適,就會限製有關的必要信息,與此同時,長時期的過於密切的相處,很可能歪曲相互理解的準確性,給對方憑空抹上許多色彩,或過高地估計了對方。要知道,“情人眼裏出西施”。兩個互相很要好的人,彼此在內心留下的都是對方美好的形象。這對於認識一個人是不利的。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熟知並非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