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了,我在這裏瞎猜也沒有用,咱也改變不了曆史,就這麼地吧。
秦武王西征大軍回國以後,心情並不怎麼樣,倒不是因為西麵的戰役,最重要是他特別討厭自己身邊的一個重臣。這個人位高權重,口若懸河,成天在他麵前BBB的,都給他煩死了。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秦國丞相張儀。
那秦武王是什麼人?從小就光明磊落,很有些老秦人的樣子,他最討厭的便是言而無信之人,而這個張儀呢,很不巧的,正是華夏從古至今言而無信的典範,秦武王又怎麼可能喜歡這樣一個人呢。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張儀深明此理,外加上他在官場上摸爬滾打多年,早就練出了一副火眼金睛,對於秦武王的冷淡他看在眼裏,懼在心中。
為了得一個善終,張儀在某一天找到了秦武王,“大王,為了您考慮,隻有東方發生事變,大王才能趁機多得一些土地,臣聽說東方的齊王特別憎恨臣下,曾說出我居住在哪國他便出兵攻打哪國之言,臣請求讓我這個不祥之人到魏國去,齊國必然會對魏國發動攻勢,到時候齊魏相爭,大王便可以趁機攻打韓國,打通三川,進而進逼成周,挾持天子,掌握天下版圖,這可是帝王的大業啊,望大王恩準!”
秦武王正看張儀不順眼,哪有不答應之理,便派張儀前去魏國擔任國相。魏襄王畏懼秦人之威,自然不敢不收張儀。
於是,張儀再一次成為了魏國的國相。可齊宣王當初的話可不是說著玩兒的,張儀在秦國山高皇帝遠我管不著,可是你魏國膽敢接收張儀,那揍你沒說的。
魏襄王聽聞此事以後非常懼怕,正想要派人前去秦國請求援軍,可是張儀卻風輕雲淡的和魏襄王道:“哎,大王何必再去欠秦國的人情呢?我這裏有一條計謀可不戰而屈人之兵。”
魏襄王聽罷眼睛一亮,“相國有何計?還請教我。”
張儀嘿嘿一笑,“簡單,咱們這樣這樣……”
魏襄王聽罷大喜,遂從張儀之計。
於是,在某一天,張儀給了一名心腹很多金銀讓他連夜前往楚國,拜訪了一名負責和齊國外交的楚國外交官,並將那些金銀全都交給了這名外交官。
這名外交官收了財物必然辦事。於是,在一次日常的外交活動中,這名外交官和齊宣王有了如下的對話。
外交官:“小人聽說大王最近正在集結兵力,打算攻打魏國?”
齊宣王:“正是如此。”
外交官:“大王啊,這你可就中了張儀之計了!”
齊宣王不明所以,忙問為啥。
外交官:“小人聽說,這個張儀離開秦國本就是與秦王的計謀,他們想讓齊國和魏國相互攻伐,從而使得秦國能放開手腳攻打韓國,並打通三川,進逼周王室,從此脅迫天子稱霸天下。大王您想想,您之所以攻打魏國不就是因為憎恨張儀嗎?可您這邊打仗,又是勞民傷財,又是得罪近鄰,反倒是讓西邊的秦國成了最大的贏家,如果事情真的到了這一步,張儀定會被秦王所器重,然後重新回到秦國當上丞相,您這不是助長了張儀的氣焰嗎?”
行了,我在這裏瞎猜也沒有用,咱也改變不了曆史,就這麼地吧。
秦武王西征大軍回國以後,心情並不怎麼樣,倒不是因為西麵的戰役,最重要是他特別討厭自己身邊的一個重臣。這個人位高權重,口若懸河,成天在他麵前BBB的,都給他煩死了。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秦國丞相張儀。
那秦武王是什麼人?從小就光明磊落,很有些老秦人的樣子,他最討厭的便是言而無信之人,而這個張儀呢,很不巧的,正是華夏從古至今言而無信的典範,秦武王又怎麼可能喜歡這樣一個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