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事事執著事事心不著(1 / 2)

第28章 事事執著事事心不著

"心不住法,道即通流。"事事都在心裏,自然就是交通堵塞。做事在當下,必要專心、執著,方能做好;事畢就要事放,方能心路通暢。

《六祖壇經》中講:"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意思是說,善知識,道必須是流動暢通不受阻礙的,怎麼能阻擋滯塞它呢?如果自己在主觀上對一切事物和現象都不執著,這就是道的流動暢通;如果自己的心執著於一切事物和現象,這就是自我束縛。

世界上有許多人在做事的時候常鑽"牛角尖",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偏執。當然,誰也不能否認偏執有很大的正麵作用--火藥、電燈、蒸汽機等一係列世界上最偉大的發明便是源於偏執。然而,任何人也絕不能忽略偏執所帶來的負麵作用--失敗與毀滅。

《六祖壇經》上所講的"心若住法,名為自縛",偏執顯然是束縛我們思維發展的罪魁禍首。並且還給我們指出了一個正確的處理辦法,那就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如果自己在主觀上對一切事物和現象都不執著,這就是道的流動暢通。

宋代名僧思淨禪師曾作過一首名為《答或問》的禪偈,告誡人們並非偏執才能解決問題,就是運用他法亦能將事情辦好。

平生隻解念彌陀,不解參禪可奈何?

但得五湖風月在,太平何用動幹戈!

偏則不全,執則不靈。不正常的形態大多始於偏見,不協調的意象多半來自偏執。偏執往往讓我們的思想執迷其中不能自拔,故而顯得越發狹隘,不能產生建樹。

陸亙大夫愛好佛法,有一天他特意向南泉禪師請教問題。

"從前有人在瓶子裏養了一隻鵝,後來這隻鵝逐漸長大,瓶子裏麵裝不下了。現在既不能毀了瓶子,又不能傷了鵝,你能不能把鵝弄出來?"

南泉禪師突然叫他的名字:"陸亙!"

陸亙習慣地回應:"在。"

南泉禪師淡然道:"鵝已經出來了。"

這位大夫在和南泉禪師打什麼啞謎呢?

我們在思想的範圍下長大,然而卻慢慢發現思慮反而障蔽了自身思維的發揚,這便是陸亙的疑惑。而南泉禪師正是看出了這點,特意在陸亙沒有準備的情況下稱呼他的名字,知道陸亙必定會應然作答。此舉,自然是南泉禪師點撥陸亙最好的辦法。

生活中存在許多固執的人,但固執不同於偏執。適當的固執,為人平添一份可愛的"原則美";而偏執往往容易把人生打成死結,既傷害自己,同樣又傷害了他人。

寓言故事中曾經有這麼一則故事,看似很好笑,但卻意味深長。

有個人性格非常固執,隻要是他認定的事情別人再怎麼說,他依然堅持他的看法。

有一天他看到了薑,但卻不知道如何種植薑,便想當然地認為薑是樹上結的。

他經常和人談論此事,有人糾正他說:"薑是長在土裏的,根本不是樹上結的。"這個人聽了卻不以為然。

後來又碰到糾正他錯誤的那個人,倆人又爭論不休。為此,他指指他身旁的毛驢,對那個人說:"我願意用我這頭驢打賭,咱們找十個人做裁判。如果我輸了毛驢給你,你輸了認錯就可以了。"

於是他們便真的找了十個人分別詢問薑是長在哪裏,結果都確定是長在土裏的。

那個人啞口無言,最後把驢交給了那個人說:"驢子給你,但薑還是長在樹上的。有一天我會證明給你看,把我的驢子要回來的!"說著頭也不回地走了。

偏執的人往往自以為是,聽不進別人的意見,隻想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同時,會有一種盲目的自我崇拜心理,以為自己處處都比別人高明,自覺不自覺地把自己淩駕於他人之上。這種人很難讓人接近,也很不容易成"氣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