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要考慮對方的特征
話要因人而異,必須考慮幾點因素:
聽者的文化知識水平。文化知識水平不同,對說話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比如要表述對社會嫉賢妒能現象的認識,聽者為知識分子,可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高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眾,人必非之。”但這話就不能再照搬講給文化水平不高的聽眾,而可以說“槍打出頭鳥”“出頭的椽子先爛”這樣的俗語,對方會更容易接受,講話才會有效果,激勵人同樣如此。
聽者的個性性格。對方性格外向,透明度高,可以多激勵他,他會很自然地接受;如果對方比較內向、敏感、較嚴肅,你過多地激勵他,會使其認為你很輕浮、淺薄。因此,在讚揚對方時要注意這一點。
聽者的心理特點和情感需求。交談雙方各有欲望,要迎合對方的需求講激勵的話。一個不喜歡淑女型、個性鮮明、男孩子氣十足的女子,你誇她如果長發披肩、長裙搖曳,定會婀娜多姿,美麗迷人,她也許不會感激你,還有可能罵你多管閑事。如果了解她的心理,誇她短發看起來又精神又有活力,她一定會開心。
19世紀的維也納,上層婦女喜歡戴一種筒高簷寬的帽子,她們進劇院看戲,仍然戴著帽子,擋住了後排人的視線,對劇院要求女客脫帽的規定她們不予理睬。劇院經理一日靈機一動,在台上說:“女士們請注意,本劇院要求觀眾一般都要脫帽看戲,但是,年老一些的女士——請聽清楚——年老一些的女士,可以不必脫帽。”此話一出,全場的女性全部自覺把帽子脫了下來:誰願意承認自己年紀老呀!
這位聰明的經理正是利用了婦女們愛美愛年輕的心理特點和感情需求,使原先頭痛的問題迎刃而解。
聽者的性別特征。與不同性別的人講話,應選擇不同的方式。對體胖的女子,你說她又矮又胖,一定會令她反感;但你誇她一點不胖,隻是豐滿,她會得到幾分心理安慰,不會因為自己胖而自卑。而對同樣體型的男子,你說他矮胖子,他也許隻是置之一笑。
聽者的年齡特征。你若想打聽對方的年齡,不同年齡要采取不同問法。對小孩子可以直接問:“今年幾歲了?”對老年人則要說:“今年高壽?”對年齡相近的異性不可直接問,要試探著說:“你好像沒我大?”對年紀稍大的女性,年齡更是個“雷區”,問得不好討人厭。一個40歲的中年女子,你開口道“快50了吧”,對方一定氣憤不已,你小心地問“30出頭了吧”,她一定會心花怒放,笑逐顏開。
聽者的心境特征。俗話說:入門休問枯榮事,觀看容顏便得知。在激勵別人時,要學會察言觀色。一個為事業廢寢忘食的年輕人,便可以稱他“以事業為重,有上進心”;一個為了債務焦頭爛額,心緒不寧的企業家,你誇他“事業有成,春風得意”,對方也許會認為你是在講“風涼話”,這種話便會起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除了以上因素,還要考慮不同職業、不同宗教信仰等因素。列寧說:“對馬車夫講話應該不同於水手,對水手應該不同於對排字工講話。”陳毅某次出訪東南亞,一宗教界人士送他一尊菩薩,他見機謝道:“有了菩薩保佑,我更不怕帝國主義了。”這裏陳毅借用宗教術語,顯示了對宗教的尊重,對宗教界人士的謝意,有深意而不乏風趣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