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曆史上,被譽為清代“紅頂商人”的胡雪岩曾經有一句至理名言:“做生意頂要緊的是眼光,你的眼看得到一省,就能做一省生意;看得到天下,就能做天下生意;看得到外國,就能做外國生意。”
可以說,這一做事的眼光幾乎是所有成功者的共同點之一。
比爾·蓋茨不僅是個電腦天才,也是一個經商的天才,具有與眾不同的長遠眼光,他用預測未來的精神來指導科研。他的那些有關計算機的預言今天已經成為了現實。
還在大型計算機壟斷市場的時候,比爾·蓋茨就說出了那句在多年以後讓全世界都讚歎不已的名言:“我們的目標是讓每一個辦公桌上以及每一個家庭都擁有計算機。”比爾·蓋茨在開始創業時把自己公司起名為“微軟”,即“微電腦軟件”之意。蓋茨創立這家公司的宗旨是:要為各種各樣的微電腦開發軟件。到如今,全世界有至少3億人在使用微軟操作係統。
作為公司的領導,比爾·蓋茨總能顯露出驅散烏雲複見天的智慧,他會很好地把握將來的用戶,並且能夠在大多數人動搖的時候執著地堅持,事實證明,他的許多決策和判斷都是對的。開創Dos是一個例證;否定Dos開創“視窗”又是一個例證;“視窗1.0”失敗了,做“視窗2.0”,“視窗2.0”失敗了,做“視窗3.0”,始終不渝,鍥而不舍,這是第三個例證;當“視窗95”大行其道,大發其財的時候,卻來開發“視窗NT”,是第四個例證。
比爾·蓋茨,這個對時代脈搏把握得十分敏銳的商業奇才,從推出“視窗95”之後,就突然搖身一變,成為了信息高速公路這一最新概念的推銷者。在《未來之路》一書中,比爾·蓋茨有以下關於信息高速公路的論述:
“你越年輕,適應計算機對你而言就越重要……如果你現在才25歲,而不習慣使用計算機的話,無論從事什麼工作,你幾乎都要冒事倍功半的危險了。最起碼,要是你能把計算機當作一種工具熟練地使用,找工作就會容易些……
“將來有一天,一個虛擬現實遊戲能讓你進入一個虛擬酒吧,在那兒與一個不一般的人目光相遇,對方意識到你對他(她)有興趣,就走過來與你交談。你滔滔不絕地說話,用你的魅力和機智給這個新朋友留下深深的印象。也許你們兩個,當時當地,就決定要一起去巴黎。呼——噓!你們就在巴黎了,兩人一塊兒注視著巴黎聖母院的彩色玻璃。‘你有沒有在香港坐過星海渡船? ’你也許會問你的朋友,以邀請式的口氣。呼——噓!模擬現實當然要比所有曾經有過的電視遊戲更吸引人,也更令人上癮。”
值得指出的是,以上有關信息高速路的那些思想,是比爾·蓋茨早在十多年前就提出來了的。直到今天,人們完全可以看到,蓋茨當初的一些預言已變成了現實,這位電腦天才又一次以他的科學預言推動著時代的進步。
在回顧自我成功的經驗時,比爾·蓋茨指出,眼光是創造成功的必要條件。與此同時,在比爾·蓋茨創業所屬的那個時代,一些曾經獲得過成功的偉大企業家也有過目光短淺的時候,例如王安,甚至藍色巨人IBM的負責人,以及蘋果公司的最高統治者,他們因一時眼光出現失誤而使事業遭到了慘重的損失,甚至因此而破產。
在蓋茨的青年時代,DEC數字設備公司)是最紅火的計算機公司,公司的創建人肯·奧爾森是一位傳奇式的硬件設計師、也是蓋茨心目中的英雄。1960年,他推出了第一批“小”計算機,從而創建了小型計算機工業。最早的計算機叫做PDP-1,一個用戶可以花上12萬美元買一台奧爾森的PDP-1,而不是花幾百萬美元買IBM的“大鐵塊”。它完全沒有大機器那樣功能強大,可是它的用途廣泛。DEC通過提供大量各式各樣的計算機,在8年之間發展成為一個擁有67億美元的公司。DEC維持了20年時間的高速發展。
但奧爾森的眼光不再長遠,他看不出小型桌麵計算機的發展前途。結果,他被排擠出了DEC。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奧爾森還在反複地、公開地把個人計算機看作是一種趕時髦的玩意兒而嗤之以鼻。奧爾森本來是一個眼光遠大的人,他極善於看清種種創新手法,然而在做了多年的創新者之後,他錯過了他前途中的一次大轉折機遇。
眼光不同,境界不同,結果也不同。所有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們在決策時,從不隻顧眼前利益,就事論事,而是善於用辯證思維方法去指導商務活動。
作為一個年輕人,必須具備一定的判斷經濟大勢的能力。如果可預見的未來預示經濟不景氣,守下去隻有虧本,那麼,是否要暫時結束或是減縮經營的規模,就要做出決定,否則一路拖延下去,可能損失慘重。如果你認為經濟會很快再起,現在隻是暫時現象,到時候,那些欠缺遠見的都停業轉產了,你就可以搶得有利地位,賺取較高的利潤。要對未來有一個更準確的預測嗎?那就伸展你的眼光吧。
如果一個人沒有眼光氣度,就會看不遠,那他的前途就有限。有遠見的人,才會有千秋的事業。
蓋茨箴言:
我們的目標是讓每一個辦公桌上以及每一個家庭都擁有計算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