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歡是一群人的寂寞(1 / 1)

狂歡是一群人的寂寞

深圳的狂歡節、上海的嘉年華,以及節日裏各地的廣場、迪廳……中國人仿佛一夜之間變得熱鬧起來,都開始喜歡狂歡了。

那麼狂歡的主要目的是什麼,它又能反映什麼問題呢?

狂歡的主要特點:

1.平等性:狂歡中的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眾生平等。

沒有領導,沒有下屬,大家都是同路人,大家的目的和地位都相同——需要歡樂。

2.宣泄性:擺脫現實重負的心理宣泄。

平時生活越壓抑、越枯燥的人越需要節日裏的狂歡——那些狂歡的節日越盛大、越熱鬧的地方,往往是人們日常生活越枯燥和壓抑的地方,一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休閑老人是不需要狂歡的。

3.互動性:狂歡是社會性的,互動性的。

單獨的個體隻有偷歡,沒有狂歡;狂歡中,人們在相互影響與促進中達到最高點。

4.顛覆性:可以無拘無束,自由表現自己。

在狂歡中,人可以實現自己的想法,不必帶上人格的麵具。

狂歡的心理滿足:

馬斯洛認為人的需要包括生理、安全、歸屬和愛、尊重和自我實現。狂歡中,可以滿足人人高層次的需要。雖然這些需要的滿足並不真實,是一種虛假的滿足。

1.虛擬的尊重需要滿足:人有自尊與尊重的需要,但現實生活中不一定會得到滿足。狂歡中,人們的地位平等,沒有高低貴賤。彼此相互依賴、相互慰藉的,不管你是單位的領導,還是一名建築工人,大家在這種融洽的氣氛中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滿足。

2.虛擬的歸屬感的滿足:人有歸屬和愛的需要,每一個人都要找到一個群體,一個有單位的人,有歸屬感的人心境才會平和。狂歡中,人們的目標一致,尋找歡樂。彼此都是狂歡集體中的一分子,沒有人排斥你,沒有人拒絕你,人在與眾人的狂歡中很容易找到歸屬感。

但這種歸屬感並不是永恒的,敏感的人常常會意識到這一點,往往會產生一種“歡樂是屬於他們的,和我無關”的感覺,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

3.虛擬的自我實現滿足:做了自己想幹的事,實現了自己的自由思想便促成了人的自我實現。現實中的自我實現往往是經過艱辛的努力才達成的,如十年寒窗苦讀,一朝榜上提名。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一輩子也沒有自我實現的滿足。但在狂歡中,人們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充分體驗成功的感覺。

總之,節日的狂歡是安排了一個暫時的充滿自由與平等的時空情境,人們享受其間的時候會得到心理各個層麵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