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目標--柏林 2.決戰維斯瓦河-奧得河(3 / 3)

這時,斯大林果斷作出決定:在徹底消滅波美拉尼亞的德軍以前,蘇軍停止向柏林方向推進。

至此,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結束。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主要由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和烏克蘭第1方麵軍完成的。戰役結束後,蘇軍在波軍第1集團軍的配合下解放了波蘭大部分國土,蘇軍推進到柏林的接近地。

為了阻擋蘇軍的推進,希特勒被迫放棄在西線向盟軍發動反攻的計劃,從東線戰場其他戰區、德國內地和西線調來了29個師又4個旅,部署在白俄羅斯第1方麵軍和烏克蘭第1方麵軍的正麵。

然而,這一切仍然無法挽救法西斯政府徹底滅亡的命運。在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中,蘇軍消滅了德軍35個師,重創了德軍25個師,俘虜德軍14萬多人,繳獲了大量武器裝備。

德軍的力量明顯衰竭,德國很快就要滅亡了。蘇軍取得了重大的戰果,為下一步殲滅波美拉尼亞、西裏西亞的德軍,以及為最後殲滅柏林的德軍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幾乎在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發起的同時,在東普魯士作戰的蘇軍2個方麵軍也發動了進攻。在蘇軍的戰略意圖是,切斷東普魯士與德國其他地區的聯係,保障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的勝利。1月13日和14日,白俄羅斯第3、第2方麵軍先後發動了強大的攻勢。

白俄羅斯第3方麵軍從馬祖裏湖區以北進攻柯尼斯堡方向,即柯尼斯堡戰役。蘇軍快速擊退德軍。1月18日,蘇軍在貢賓嫩以北一帶突破了德軍的防線,與波羅的海沿岸第1方麵軍勝利會師。蘇軍殲滅了蒂爾西特-因斯特堡的德軍,占領因斯特堡。1月29日,蘇軍推進抵波羅的海沿岸,從北麵、西北麵和西南麵圍攻柯尼斯堡的德軍。

羅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羅斯第2方麵軍進攻維斯瓦集團軍群所轄的第2集團軍和新組建的第11集團軍。2月10日,白俄羅斯第2方麵軍又向新什切青發動猛攻,不料在10天以後嚴重受阻。這時,白俄羅斯第2方麵軍的兵力為300輛坦克和45個步兵師。很多蘇軍部隊疲憊不堪,每個師的兵力已經不足4000人。

1938年,德國黑內爾公司開始研製自動步槍,著手解決現有7.92毫米毛瑟步槍彈在連續射擊時的穩定問題。二戰爆發後,自動步槍的研製日益受到德軍的重視。德國槍械設計師胡戈·施邁瑟擔任方案設計師,提出了短藥筒的中間型威力槍彈。這是劃時代的觀念,使用短藥筒彈藥能把衝鋒槍的特點結合到步槍上,具有輕便、連發射擊容易控製的優點。

1941年,黑內爾公司研製出一種7.92×33毫米步槍短彈,這種彈頭更輕,裝藥量從3克減至1.6克,彈頭重從12.8克減至8克。雖然有效射程短了,但節省了炸藥,槍的後坐力大大減小,解決了自動步槍連續準確射擊的技術瓶頸。

彈藥問題解決後,1942年7月,黑內爾公司製造出使用7.92×33毫米步槍短彈的50支自動卡賓槍MKb42(H)。同一年,卡爾-沃爾特公司研製出50支自動卡賓槍MKb42(W)。最終黑內爾公司的步槍中標。該槍可選擇單發、連發射擊模式,由30發子彈的彈匣供彈,易於生產、成本低。

在戰爭中,MKb42(H)步槍增強了德軍的火力密度,且具有可靠性。黑內爾公司對MKb42(H)式步槍進行了改進,命名為MP43式。

1943年,MP43又進行了改進。1944年,該槍完成起名為StG44,具有衝鋒槍的猛烈火力,連發射擊時後坐力小,在400米射程上,射擊精度高,且重量輕。

StG44一共生產了40多萬支,給盟軍和蘇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該槍主要裝備德軍精銳的步兵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