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知識決定高度 第二節 怎樣學習最有效
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曾經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在未來的世界,學會如何學習是每一個人都要必須麵對的課題,它既是打開終身學習之門的鑰匙,也是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的通行證。
◇ 學會學習
大部分讀書是為了改變或適應生活環境、工作環境,靠知識改變命運。
很多人認為,學習應該在校園裏,但真正的學習是從學校畢業後才開始的。讀書不能永遠局限於一個領域。因為學習知識的最高境界不是“掌握”,而是“融會貫通”,進而轉化為學習、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如果一個領域的知識積累太多,卻始終是食而不化,這就是知識結構不合理造成的後果。
智力過去被視為一個人事業成功的直接因素,甚至是一個決定性因素,然而令許多人高興的是,這種觀念現在已經被改變了。
心理學家曾做了一項實驗:
兩個4歲的孩子參加了智力測驗,測驗結果證明他們具有相同的智商,但他們後來卻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孩子A到牧場裏去,每天負責給牲口喂飼料並把它們衝洗幹淨;孩子B則進入了一所專門培養兒童活動能力和智力的學校。
他們就這樣度過了不同的童年。1 2歲的時候,兩個孩子又參加了一次智力測試,顯然B的成績優於A。但如果讓兩個孩子變換活動內容,做自己以前從未做過的事情,他們都會遇到麻煩。他們學到的知識有多有少,但在對方的環境裏都是不可應用的。比較而言,A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B強。
現在,人們可以確定,影響成功的因素有3個方麵:①先天智商(遺傳);②學到的知識;③最後一個,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將學到的知識在新的環境中靈活的應用。
太相信書的人,不會有太大的發展。書本知識不可不信,也不能全信。對於事業有成的人士來說,導致他們成功的有一個決定性因素,這個因素就是將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進而轉化為能力與優勢。
有很多人在各自的領域內有著淵博的知識,但是他們的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多大的用處呢?應該在學到的知識與我們真正的需要之間找到適當的平衡點,以便學以致用,把知識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當我們有機會學習某個專業時,我們要問自己:我要學的知識能夠用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嗎?也許在很多情況下,你投入了精力和費用,但卻得不到一個為你帶來較高的投人產出比的應用環境。
施瓦出生在美國的一個鄉村,隻受過很短的學校教育。15歲那年,家中一貧如洗的他就到一個山村做了馬夫。三年後,他來到鋼鐵大王卡內基所屬的一個建築工地打工。一踏進建築工地,施瓦就抱定了要做同事中最優秀的人的決心。當其他人在抱怨工作辛苦、薪水低而怠工的時候,施瓦卻默默地積累著工作經驗,並自學建築知識。
一天晚上,同伴們在閑聊,唯獨施瓦躲在角落裏看書。那天恰巧公司經理到工地檢查工作,經理看了看施瓦手中的書,又翻開了他的筆記本,什麼也沒說就走了。第二天,公司經理把施瓦叫到辦公室,問:“你學那些東西幹什麼?”施瓦說:“我想我們公司並不缺少打工者,缺少的是既有工作經驗、又有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或管理者,對嗎?”經理點了點頭。不久,施瓦就被升任為技師。打工者中,有些人諷刺挖苦施瓦,他回答說:“我不隻是在為老板打工,更不單純為了賺錢,我是在為自己的夢想打工,為自己的遠大前途打工。我們隻能在業績中提升自己。我要使自己工作所產生的價值,遠遠超過所得的薪水,隻有這樣我才能得到重用,才能獲得機遇!”抱著這樣的信念,施瓦一步步升到了總工程師的職位。25歲那年,施瓦又做了這家建築公司的總經理。
多讀書,勤思考,兩者缺一,就都全無用處。再後采,施瓦被卡內基任命為鋼鐵公司的董事長。
工業界領袖們尋求的往往不隻是金錢,他們早已為金錢所累。他們尋求的是專業人才和愛崗敬業的工作者。必須擁有人才,投資者們的計劃才能夠得以實施。
◇ 愛上學習
這個世界在飛速的發展,其中對人類進步起重大指導作用的知識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我們需要認識這種變化,適應這種變化。
同以往的時代一樣,在這個嶄新的時代裏,我們經常遇到、經常談到、經常討論、經常運用的知識,都會和高科技及商品經濟掛上關係。所以,我們熟悉的那種知識體係便發生了傾斜和變化,我們看到高科技和商業化的語言充斥了新的知識體係。所以,不管過去我們的文化基礎如何,現在,我們都站在一條新知識的起跑線上。如果我們不重新學習,將成為現代社會的文盲。不要一提到文盲,我們就嘲笑那些沒上過學或識字不多的人。在知識經濟時代,我們應當改變這種觀念,我們都應當具有知識匱乏的緊迫感。
過去掌握知識是為了擺脫體力勞動,現在掌握知識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過去掌握知識是為了進行腦力勞動,今天掌握知識主要是為了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過去掌握知識是為了做精神貴族,今天掌握知識更多的是為了追求事業更大的成功。
沒有人是為貧困而學習知識的,知識是解答困惑的導師,知識是改變命運的利器。
適應知識變化的學習不僅僅是靠學校學習的知識,而且還需具備終身學習的習慣與會學習的能力才能勝任的。因此,隻有那些愛學習、會學習和具備學習力的人,才能脫穎而出,成為各行業的領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