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別讓自卑害了你 第一節 自卑是人生的敵人(1 / 2)

第三章 別讓自卑害了你 第一節 自卑是人生的敵人

長時間被自卑情緒籠罩的人,一方麵感到自己處處不如別人,一方麵又擔心別人瞧不起自己,逐漸形成了敏感多疑、多愁善感、膽小孤僻等不良的個性特征。自卑使他們不敢主動同他人交往,不敢在公共場合發言,消極地應付工作和學習,不思進取。因為自認是弱者,所以無意爭取成功,隻是被動服從並盡力逃避責任。這種自卑情緒導致的最終結果便是讓人一世白頭,碌碌無為。自卑是我們人生中的敵人,隻有消滅這個敵人,你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

◇ 自卑的形成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有一句話是:“宜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這裏說得妄自菲薄,就是一種自卑的心理表現。自卑者做事,無論大事小事、公事私事,一遇到大一點的麻煩,心裏就六神無主,思來想去,如果不去征求別人意見,恐怕就會在較長的時間裏於進退兩難之中遭受煎熬。若非情況特殊,十萬火急,自卑者是絕不會單獨拿出主張和做出決斷來的,因此自卑者很難成功,他的人生也會黯淡無光。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即個體認為自己在某些方麵不如他人而產生的消極情感。自卑感就是個體把自己的能力、品質評價偏低的一種消極的自我意識。具有自卑感的人總認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慚形穢,喪失信心,進而悲觀失望,不思進取。一個人若被自卑感所控製,其精神生活將會受到嚴重的束縛,聰明才智和創造力也會因此受到影響而無法正常發揮作用。所以,自卑是束縛創造力的一條繩索,是阻礙成功的絆腳石。

英國人弗蘭克林在1 951年從自己拍得極好的脫氧核糖核酸(DNA)的X射線衍射照片上發現了DNA的螺旋結構之後,就這一發現做了一次演講。然而, 由於弗蘭克林生性自卑,缺乏自信,於是就懷疑自己的假說是錯誤的,從而放棄了這個假說。1 953年,在弗蘭克林之後,科學家克裏克和沃森,也從照片上發現了DNA的分子結構,提出了DNA雙螺旋結構的假說,從而標誌著生物時代的到來,二人因此而獲得了1 962年度諾貝爾醫學獎。可以想象,如果弗蘭克林不是自卑,而堅信自己的假說,進一步進行深入研究,這個偉大的發現肯定會以他的名字載入史冊。

一個人如果做了自卑情緒的俘虜,是很難有所作為的。那麼,人們為什麼會產生自卑感呢?其實人人都有自卑感,隻是程度不同而已。我們都發現自己所處的地位是我們希望加以改進的,人類欲求的這種改進是無止境的,因為人類的需要是無止境的。所以人類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與永恒,也無法掙脫自然法則的製約,也訐這就是人類自卑的最終根源。

當然,對於具體的個人來說,自卑的形成則是有條件的。從環境角度看,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往往與外部環境對他的態度和評價緊密相關。例如某人的書法很不錯,但如果所有他能接觸到的書法家和書法鑒賞家都一致對他的作品給予否定性的評價,那就極有可能導致他對自己書法能力的懷疑,從而產生自卑。

奧地利著名的心理分析學家阿德勒有過這樣的體會:他上學時有好幾年數學成績不好,在老師和同學的消極反饋下,強化了他數學低能的印象。直到有一天,他出乎意料地發現自己會做一道難倒老師的題目,才成功地改變了對自己數學低能的認識。可見,環境對人的自卑產生有不可忽視的影響。某些低能甚至有生理、心理缺陷的人,在積極鼓勵、扶持寬容的氛圍中,也能建立起自信,發揮出最大的潛能。

自卑的形成雖與環境因素有關,但其最終形成還受到個體的生理狀況、能力、性格、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及生活經曆等個人因素的影響,尤其是其童年經曆的影響。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孩提時,總覺得父母都比我們大,而自己是最小的,要依靠父母,依賴父母;另一方麵,父母也會強化這種感覺,令我們不知不覺地產生了“我們是弱小的”這種感覺,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改善,就會產生自卑。

◇ 自卑的表現

一般情況下,人們的自卑的表現形式和行為模式大致有如下幾種:

(1)隨遇而安,隨波逐流。自卑者因喪失信心,害怕表現出自己的無能為力,害怕表明自己的觀點,放棄自己的見解和信念,努力尋求他人的認可,總是竭盡全力使自己和他人保持一致,唯恐有與眾不同之處,始終表現出一種隨大流的狀態。

(2)放聲大笑,幽默滑稽。表現得滑稽幽默,並放聲大笑掩飾自己內心的自卑,這是常見的一種自卑的表現形式。如有些人因相貌醜陋而羞怯、孤獨、自卑,於是會運用笑聲,尤其是開懷大笑,以掩飾內心的自卑。

(3)怯懦怕爭,膽小孤僻。由於深感自己處處不如別人,“謹小慎微”成了這類人的座右銘。他們像蝸牛一樣潛藏在“貝殼”裏,不參與任何競爭,不肯冒一點風險。即便是遭到侵犯也聽之任之,隨遇而安,逆來順受,或在絕望中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