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學會與人輕鬆相處 第二節 與他人輕鬆相處的藝術
處理好微妙的人際關係,在繁雜的社會中找到立足之地,找到事業成功的最佳切入點,讓自己的生活輕鬆自如,讓自己的形象更加引人注目,讓你更加受人歡迎。
◇ 容忍別人的缺點
或許,你很願意嚐試去喜歡別人。然而,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中,卻有一些你看著不順眼的人。總是“以惡為仇,以厭為敵”是不行的,久而久之,你會無路可走,自身也會成為眾矢之的。不任性,“不以愛惡喜厭定交往”乃“處世至理”。
在北宋朋黨紛爭的政局中,王安石一意推行新法,忽略協調舊派以求人和政通。這是他遭受舊派全力攻擊的主要原因,也是新法推行的主要障礙。
保守派重臣名流,能否真誠地接納王安石,支持合作,本是一大問題,偏偏王安石個性也偏執拗,自認“天變不足畏懼,祖宗不足取法,議論不足體恤”,不肯委曲求全,不設法溝通以獲得諒解,甚至不容忍接納相反的意見,大大喪失人和,增添輿論的壓力。尤其來自諫官的彈劾攻擊,使新法的推行成為黨派爭執的口實,有你無我,一日保守派抬頭,新法也全麵厭棄了。
全麵探討王安石推行新法,過重對事,忽略對人,導致許多嚴重的弊端。
實施新法,先要溝通朝野觀念,上求當政要員配合支持,下求社會大眾了解接受,隻靠一個皇帝全力讚成畢竟不夠。
大力推行新法,要有足夠的配合人手,切實負責,有為有守,並且須使這些推行人員對所執行的新法有充分的認識,還須受過推行方法的訓練。不是一紙通令下去,大量用人執行,就能辦得通辦得好的。
王安石的才智、勇氣與理想,在曆史上是可以大書特書的。他在器量、政治運作技術以及待人處世上所顯示的缺失,也是千百年來一大借鑒。
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必須了解如下原則:
(1)非常有可能你和他有著相同缺點才格格不入。人一遇到和自己具有相同缺點的人,似乎波長會相合而產生跳動,即刻產生厭惡的感覺。
我們通常與某人融洽相處卻失敗時,首先會醜化對方,欲以排除,倒不如先謙虛地自省,改正自己的缺點,或是拔除厭惡對方之感的根源,這才是最重要的。
一位先生有如下體會:他說和對方關係好轉之後,“才知道原來他從前對我也同樣有厭惡的感覺,而且跟我唱反調,覺得我冷酷厭惡的理由完全和我的理由相同,這使我再度感到驚奇。”
習慣朋友、家人和相識的人的缺點,正如習慣醜陋的麵孔一樣,施行起來並不像想象的那樣困難。
(2)同“小人”交往,並沒有降低你的人格。或許你會覺得對於那些性格觀點不一致的人,固然不應該以愛惡喜厭來處理同他的關係;但對於那些品質不太好,行為不太檢點,因而令你看不慣和不喜歡的人來說,和他過不去又有何妨呢?和他們交往豈不是降低了自己的人格。
就感情而言,這種人的確很讓你憎惡和討厭,但這並不等於和他過不去,應置之於死地而後快,隻要他不是不可救藥的人,就應當盡力和他溝通,滿腔熱情地接近他、團結他、感化他、幫助他。
(3)你“以惡為仇,以厭為敵”,便會自覺不自覺地對你不喜歡的人做點小動作,給他小鞋穿。好壞自有公論,優劣也自有群眾明察。結果是你的所作所為並不能將別人整垮,你自己倒是徹底地孤立於眾人之外了。不但你所不喜歡的人與你隙縫愈深,而且周圍其他人也會對你存有戒意,況且,這個你不喜歡的人或許在某些方麵對你有所幫助,但由於你的敵意,結果讓你失去了很多正常交往的好處。
(4)要有容人之過的雅量,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所謂“容過”,就是容許別人犯錯誤,也容許別人改正錯誤。不要因為某人有過失,便看不起他,或一棍子打死,或從此另眼看待對方,“一過定終身”。
誰人無過呢?誰都可能犯錯誤,這樣一般而論,可能比較容易。“容過”講的則是這樣一種“過”,它給自己帶來了一定的損害,或在某種程度上與自己有關。例如,下屬有了過錯,合作者有了過錯,或者是自己的家人有了什麼過錯等等。在這種情況下,能否有一種寬容的態度對待這種“過”,當然是衡量人的素質的一個標準。“容過”是一種美德,就是要壓製或克服內心對於當事人的歧視,盡管自己心裏並不痛快,感到懊喪,但卻應該設身處地的為當事人著想,考慮一下自己如果在這種場合下會怎樣做,做錯了某事之後又有何種想法,當然,這裏需要“容”的是當事人本人,對於具體的事情本身則應該講清楚,該批評的必須批評。
(5)世界上的人都是千差萬別的,完全相同的人是不存在的。性格、愛好、觀點、行為不一致的人在同一範圍內生活相處,是很自然的。如果純粹以個人的愛惡喜厭來選擇交往的對象,那就隻能生活在一個越來越狹窄的小天地。
◇ 樂於采納他人的建議
在別人給你提出建議時,不管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都不要衝動地反擊,要謙虛地麵對。
北宋時,歐陽修在滁州當太守,經常去琅琊山遊玩,與琅琊寺的住持和尚智仙談詩論文,成了至交。智仙在山道旁蓋了一座亭子,請歐陽修前去參加落成典禮,歐陽修將該亭命名為“醉翁亭”並寫了一篇《醉翁亭記》。
晚上歐陽修回到府衙後,親自將寫好的文章抄寫了六份,招呼兩個衙役說:“把我這篇文章分別貼到各個城門口去,一個城門貼一份。”
兩個衙役接過文章一看,總共是六份,便問:“滁州隻有四個城門,還剩兩份貼到哪裏去?”
“不是還有小東門和小西門嗎?”歐陽修笑著說。
“小城門平時是不開的。”衙役說。
“那今天就把它們打開好了,讓更多的人看到它。”
兩個衙役似乎沒有領會太守的意思,又問道:“大人寫的文章,為什麼要貼到城門口去?”
“讓過路人幫我改文章呀!”歐陽修說,“人常說,一人才學淺,眾人才學高。大家一定會把我的文章改得更好的,你們快快去貼吧!”
隨後,歐陽修又派出六班鑼鼓手,分別到各城門口,一邊高喊:“滁州太守歐陽修昨日寫了篇《醉翁亭記》,現張貼在此,敬請黎民百姓、過往商賈、文武官吏都來修改……”
這樣,整個滁州城一下子熱鬧起來,城裏城外的人們都分別趕往六處城門去看太守的文章,邊看邊議論。有的說:“這篇文章寫得真好,文辭優美,意境又好,真是篇不可多得的文章呀!”
有人說:“太守寫的文章,還要讓老百姓幫他修改,真是古今少有的新鮮事!”
歐陽修不停地派人去看有沒有人出麵修改文章。一直等到傍晚時分,一個打鑼的公差領來一位老人走進府衙。公差高聲稟道:“太守大人,琅琊山李氏老人前來幫您修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