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吳萬夫小小說的藝術走向?(1 / 2)

第二章 吳萬夫小小說的藝術走向?

○高 軍

河南青年作家吳萬夫多年來一直癡心於小小說創作,迄今已在全國數百家報刊發表作品100餘萬字,作品多次被選刊選載,並被一些權威選本選入,有的被拍成電視劇,有的被譯成外文介紹到國外。近年來,他先後出版了《朝聖路上》《挑著的家》《金土》《生命的支撐》等多部中短篇小說、小小說作品專集。

通讀吳萬夫的小小說,感到他是一個社會責任感很強的作家,他認為小小說“應該關注普通老百姓,弘揚真善美,鞭撻假醜惡。”“作家的天職應該是多關注小人物的命運和生存狀態。”可以說,他對文學不隻是一種愛好,一種興趣,更是把它作為一種介入生活、參入生活的方式,是為了完成他的社會責任和使命的方式。他堅持正麵審視生活,直麵現實人生。這種藝術選擇和文學立場使他總是嚴肅認真地思考和關注生活,並準確作出對當下生活的現實關懷和批判性思考。

在創作實踐中,他深刻地認識到:“我靈魂的小鳥需要重新孵化、升華,向一個更高的尺度,振翅翩翩飛去。”所以,他的小小說在不懈的藝術追求中呈現出更加深化、更加成熟的態勢。

小小說的意蘊由單純走向多重。小小說篇幅短,容量小,如果不盡量多地表現生活的豐贍,往往會使小說流於單薄。吳萬夫的早期代表作《阿香》《弟弟》表現生活和人物不光盯著表麵,而是深入挖掘,把日常生活表現得活靈活現,有滋有味,故事一波三折,人物真實可信,生動感人,不失為兩篇優秀作品。但我們拿他的近作《方向》《生命的支撐》《在電話那端》與其對比一下,就可以看出,前者單純透明,愛情需要信任的支撐,父親對兒子外冷內熱的深情,一眼就可看出;而後者則含而不露,藝術處理不留任何痕跡,顯示出對藝術的理解和體驗的獨特領悟,使小說的容量增大,意蘊豐贍。《方向》中在癡情地胡亂指揮交通的瘋子,竟是退休前辦過一件後悔事的老局長!小說留的空白很大。《生命的支撐》既有老子與兒子的衝突,又有人與自然的衝突。《在電話那端》更是存有各種可能性。這類小說意蘊豐厚,引人思考,回味無窮。

小小說的人物性格由單一走向複雜。小小說不但要塑造人物,還應盡力塑造典型人物。吳萬夫努力把人物寫得生動傳神,克服小小說塑造典型人物的難題,特別是近期新作,善於對性格元素做出精彩的、豐富的、立體式的藝術處理。我們還是先看他早期的《傻貴》,小說是通過人物的懺悔表現人物的高貴品格的,人物的性格元素比較單一。而到了近作《畫驢》《挑著的家》等,人物性格就複雜多了。《畫驢》裏的李魚從自己站起來的地方讓繼任者倒下去,在《挑著的家》中“他”對家的執著追求,顯示出人物性格的多麵性和豐富性。這些小說有了創新,有了變化,有了獨到之處。是一幅幅不動聲色的人生悲喜劇,它們撕去了人生的一切虛偽與假象,並承擔著因此而帶來的生命的困惑和痛苦。應該說,這類作品的藝術力量來源於社會、曆史、文化和人性承載的豐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