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為了能搶在欽差來到龍州蟠龍壩之前塑好佛像,匠人們加班加點地趕工,忙裏慌張做出來的塑像出了差錯。這三尊佛祖佛像最中間的那一尊現世佛,原本應與左右兩尊塑像等高齊平,慌忙中竟塑得比左右兩尊佛像矮了三寸!眼看欽差抵達蟠龍壩的日子一天一天逼近,若是重新塑像,時間上必然來不及了,這可怎麼辦呢?徐公靈機一動,出了個主意,即在中間那尊塑矮了三寸的現世佛頭上加一層金冠,這樣可以從視覺上增加佛像的高度。然而加了一層金冠之後,看起來還是矮了些。徐公隻好命匠人再加一層金冠。戴上雙層金冠的現世佛終於能在視覺上和其他兩尊佛像高度保持一致,這才有了罕見的戴雙層金冠的佛祖塑像。
王璽鎮定下來,對袁正答複道:“回袁大人,是這樣的,在塑這三尊佛祖像之前,有一位雲遊僧曾到過此地。那位雲遊僧得知下官正在修建一座報答皇恩、輔行王化、祝延聖壽的報恩寺後,掐指一算特意點撥下官,要想讓當今聖上受到如來佛祖加倍的佛蔭加持,就須得讓現世佛戴上雙層金冠。下官這才命匠人為現世佛塑了雙層金冠,以求當今聖上能受到佛祖加倍的佛蔭加持,福壽康泰,萬歲萬萬歲。”
聽了王璽的一番解釋,袁正沒有再問下去,將目光直直地落在三尊佛像前麵的九龍牌位上。
隻見大雄寶殿正中的佛像前,供有九龍牌位一道,高約6尺。牌位是用最上等的龍膽紋金絲楠木精雕細琢而成,邊緣透雕九條雲龍。這牌位真是聞所未聞,見所未見。傳統的廟宇一般都直接供奉著某一位先人,寫清姓甚名誰,而眼前的牌位赫然寫著“當今皇帝萬萬歲”。
久居官場的袁正一見此九龍牌位,頓時明白王璽的深意。不管是哪朝哪位皇帝在位,隻要是當今的皇帝就都受用。這忠心表得永不過時,恰到好處。
袁正上下打量著王璽,陰陽怪氣地說:“從這九龍牌位來看,王土司大人您心裏還是記掛著當今聖上嘛,不像是想要造反自立為王的樣子啊。”
王璽趕緊補充道:“袁大人,您明鑒啊!下官心裏時時刻刻牢記著當今聖上。不,是牢記著從太祖皇帝開始,大明每一位皇帝對我王氏一族的恩澤。所謂謀反一事,乃是刁民蓄意汙蔑。下官一家一心效忠大明,赤膽忠心,絕無可能滋生出任何一絲一毫謀反之心啊!”
袁正的眼神裏衍生出一絲異樣的光來,對王璽說道:“沒有謀反之心,那為何王土司大人您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在這座報恩寺裏到處雕琢著千姿百態的龍呢?”
王璽大驚失色,惶恐不安地答道:“袁大人,那位雲遊僧點撥下官,當今聖上是真龍天子,報恩寺是用做祝延聖壽的佛寺,聖上貴為龍族,自當在這座報恩寺內供奉九千九百九十九條神龍,方能祈福祝禱聖上龍體康泰,千秋萬世,否則無法起到祝延聖壽的效果。下官這才聽從了那位雲遊僧的話,隻要能祝禱聖上龍體安康,萬壽無疆,哪怕冒天下之大不韙,下官也在所不惜!”
袁正想了想,雲遊僧雲遊四海,何處可尋?顯然王璽是有意把黑鍋扔給一個不具名的雲遊僧,興許這個雲遊僧是王璽刻意編造出的,根本不存在這樣一個人。但王璽的這一番說辭,讓袁正無法反駁。袁正隻好在報恩寺裏繼續察看。
很快,袁正又發現不對勁的地方了。
袁正皺著眉頭,向王璽發問:“王土司大人,您說您建了這麼宏大的一座佛寺,怎麼不見韋陀菩薩呢?”
王璽心裏頓時捏了一把汗。
韋陀在中土佛教中是必不可少的。韋陀是中土佛教徒造就的,是地道的中土武將打扮。韋陀像一般塑得金盔金甲,年輕英俊,威風凜凜,手執降魔杵,塑像頗像趙雲、馬超一類的勇將。按照規製,韋陀像曆來塑立供奉的位置在山門殿背後,手持金剛降魔杵,瞪目注視著大雄寶殿,忠實守衛著佛祖釋迦牟尼。
當初急著把“龍宮”改成佛寺,由於工期太緊,東忙西忙的匠人們竟然忘記塑韋陀像了!等有匠人發現的時候,欽差已經過了平驛堡,再過三日,欽差就要到蟠龍壩了。可早已沒有適合塑韋陀像的殿宇,要再建一座韋陀殿也來不及了,這可是一個致命的錯誤!若是被發現,那麼這座所謂報答皇恩的報恩寺,一看便知是臨時改建而成的,毫無誠心可言。這等於是在謀反之罪上再加一條欺君之罪,罪加一等。
正當王璽焦頭爛額之際,徐公提議可在大雄寶殿後壁找一個位置塑上韋陀像。王璽急忙命匠人加班加點地趕塑韋陀像。大雄寶殿正麵三世佛與背麵屏壁上的觀音三大士已塑好,文殊、普賢、南海觀音共設三鋪,韋陀像隻好加塑在正中一鋪,即南海觀音的左上角。匠人們不舍晝夜地趕工,花了整整兩日時間,韋陀像終於塑好了。可韋陀的寶器金剛降魔杵,怎麼也擱不穩!剛塑好的泥像還是軟的,金剛降魔杵根本放不上去,急得匠人們直跺腳。王璽眼看事已至此,欽差就要到了,隻得命匠人將金剛降魔杵安放在南海觀音的坐騎上。
王璽咽了咽口水,硬著頭皮對袁正說:“回稟袁大人,報恩寺供有韋陀菩薩,下官命人把韋陀菩薩塑在大雄寶殿的後壁上了。”
袁正命王璽趕緊帶他前去察看。
從三世佛兩旁繞行,王璽帶領著袁正往大殿的背麵走去。殿內牆壁上滿繪壁畫,內容為“十二圓覺”菩薩像,麵積約達1060平方尺。畫像高達6尺許,身後畫有圓形佛光。壁畫采取金線描和瀝粉貼金製作,筆勢穩練,豪放飄逸,色彩明快,畫詣極精。
三世佛背後的屏壁上,有一堂麵積約達1128平方尺的壁塑,壁麵上采用泥塑、懸塑、壁畫三者結合的方法,塑造了“三大士”,共分三鋪。
右邊的一鋪是普賢菩薩。這尊造像,頭戴花冠,肘懸衣帶,下乘六牙白象,體態豐滿,容貌嬌美。又因峨眉山是普賢東來第一處施“德”、“行”的道場,他的身後塑有峨眉崇山峻嶺,那上邊的佛光、舍身岩是峨眉山的縮影。左邊的一鋪,是文殊菩薩,傳說是釋迦牟尼的左脅侍。據說他在諸多菩薩中,智慧、辯才第一。他頭戴花冠,身披薄紗,麵相文靜秀麗,體態嬌柔窈窕,乘坐青獅,怡然自得。因為大智文殊的說法在五台山清涼寺,故在他的背後塑有五台山風光。中間一鋪為南海觀世音菩薩。這尊觀音像,頭戴花冠,項飾瓔珞,帔巾自肩垂下,繞兩臂向外飄起,乳肩裸露,眉目傳神,左手扶膝,右手屈指於胸前,下乘獨角麒麟,閑適自若。南海觀世音像的周圍,有韋陀和善財童子侍奉,四周群山聳立,祥雲繚繞,海浪滾滾,瓊崖仙島,星羅棋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