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總有一種人生,讓我們怦然心動 NO.6生活在別處是一種出路(1 / 1)

第八章 總有一種人生,讓我們怦然心動 NO.6生活在別處是一種出路

有一本書叫《生活在別處》,我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都"生活在別處",但於我,這句話卻很貼切,因為我正"生活在別處"。

兩年前大學畢業,父母托人把我安排到了這家單位。這是家待遇不錯的國企,它仍沿襲著這各種古舊的製度,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頑強的堅守著所謂事業的性質。剛到單位那會兒,我也是意氣風發、躊躇滿誌。我是國際貿易本科畢業,英語六級,而我所處的部門正是國際貿易部,我原以為可以在這裏大顯身手了。我原打算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學起,逐步積累經驗,在專業上、工作上有所成就。

現實和理想的距離往往很遠,而我們,尤其是年輕氣盛的我總是看不見。從最初的一張報紙一杯茶開始,我的日子逐漸與我的理想遠去。也許,對於生活,我太過於樂觀了。

工作是悠閑的,甚至是無聊的,有的時候我甚至可以把報紙的中縫都一字不差的研讀一遍。不是我懶,大家都如此。我的確是沒事可做,或者說沒法去做。我對工作是熱情的、向往的,我從報紙、網絡尋找貿易信息向領導提出建議,我把每一件小事都攬過來做,甚至包括打水掃地。但是,沒有人理睬我的建議、沒有人過問我的想法。提一次、兩次還行,時間一長,領導連聽都懶的聽了,我也便漸漸熄滅了心中的火。時間長了,我的工作就隻剩下掃地、打水、開會、接聽電話、起草文件,然後就是上支下派的各種工作。再說人際關係。初生牛犢,初來乍到,我有口無心,說話總是口無遮攔,看到什麼說什麼,年終評比時,竟發現自己排了個倒數第三。朋友罵我活該,說好多事情要看透不說透,即便大家都知道你也不要說,說出來你就成了眾矢之的。現在想來的確如此。

就這樣,兩年下來,我幾乎完全被這裏同化了,不說話、不讀書,上午看報喝水,下午低頭打瞌睡。我仿若喪失了靈魂,一日一日在青春的耗費中體味一個真切的字:"混"。

你會問:這就是你的"生活在別處"麼?不要急嘛。前麵隻是上班時間的我,我的別處就在八小時之外。正是在生活的別處我找到了做人的成功和快樂。

成長了二十多年,從未想過自己會寫出點什麼東西來。一九九九年六月底的一天,百無聊賴的我試用辦公室新配置的傳真機。目光掃過報紙的版頭時我看見一個欄目的傳真號碼,便順手把自己上學時寫的一篇文章傳了過去。也許是上帝打算給我無奈的生活製造點氣氛,第二天,我竟然發現我的文章赫然出現在報紙副刊版的最上方。這就是我生活在別處的開始。我真的從沒想過自己能夠源源不斷的在生活的別處找到生存的平衡點,但是在後來的歲月裏我不僅找到了平衡,更找到了滿足、充實和快樂。我開始在八小時之外拿起久違的鋼筆,釋放自己奔騰的思緒。我的文章陸續在各大報紙、雜誌發表。我竟然發現,我在別處又恢複了生機和活力,恢複了久違的青春的氣息。我想我該感謝生活的別處,倘若不是生活在別處,我怕我也就象一顆被人扔進泥塘的小石子一樣,終究會被磨去棱角,沉溺塘底了。

當然,生活在別處對我現在的生活並沒有多大的好處,相反,它對我八小時之內的生活幾乎是火上澆油。當一本本樣刊、一張張稿費單出現的時候,詫異、指責、嫉妒乃至攻擊不期而至。有要我請客吃飯的,有說我不務正業的,更有甚者以各種莫須有的名義扣發我的獎金,這,就是我生活在別處的代價和尷尬。

但是,我還是執著的"生活在別處",因為我不想做池塘裏的石子,當理想和現實遠離的時候,我選擇生活在別處作為一種出路。

人的一生,會遇到多少坎坷和機遇,沒有人能夠預測。與其生活在現實裏仰頭企盼高不可測的理想、哀歎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如努力的生活在別處,我自己尋求生活的新出路。

朋友,你對你現在的生活滿意麼?別低頭、別歎氣,不妨試試和我一起生活在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