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霍爾布魯克臨終講了一句話,說我們無論如何必須得從阿富汗這個地方退出來,不能在那兒待了。阿富汗以前被稱為帝國的墳墓,埋葬了大英帝國,埋葬了蘇聯,接下來開始埋葬美國。
奧巴馬有撤軍計劃,他的撤軍計劃是光榮的撤軍計劃,是達成戰略目標的撤軍計劃。但是他的目標太難達成。阿富汗的領導人卡爾紮伊,美國對他的評價,第一是個騙子,第二是個言而無信的人,第三是個反複無常的人。這是美國外交官、美國國務院對卡爾紮伊的評價。
卡爾紮伊是美國所支持的阿富汗領導人,但美國人根本不信任他。更好的人能不能找著?如果能找著,美國人早把他換掉了。
這是美國在阿富汗的困境。所以說當我們在東方,在朝鮮半島問題、東海問題、台海問題、南海問題看美國人咄咄逼人的時候,同時也要看到它的色厲內荏。要看到,它表麵上口大氣粗,背後捉襟見肘。
帝國的墓地
奧巴馬當初的競選宣言就是結束伊拉克戰爭,把美軍從伊拉克撤出來,一定取得阿富汗戰爭的勝利。當了總統之後,才知道阿富汗問題的複雜性。他想部分收回競選總統時的這個承諾。
美國政界、軍界、國會爭論很長時間,最後達成增兵3萬的方案,這是折中的方案,比奧巴馬最初設想的增兵五六萬已經大打折扣,而且增兵3萬最後還留一個虛口,就是在一年多的時間要撤出。
奧巴馬在西點軍校演說要大舉增兵,實際上不是他的本意,這種政策調整是對軍方壓力的一種妥協,對阿富汗形勢的一種妥協。
阿富汗戰場有一個特點,在西方被稱為帝國的墳墓。英國在這裏被埋葬過,打了很長時間,也沒有把他們所謂的荒蠻之地搞定。之後蘇聯入侵阿富汗,從1979年到1989年,10年間大量的投入、大量的損失,最後造成蘇聯國力重大消耗,導致戈爾巴喬夫不得不驚醒,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蘇聯的解體。
美國人當初講,阿富汗10年把蘇聯消耗光了,但是美國人一個月就把阿富汗搞定了。說的是阿富汗戰爭從2001年10月7日發動,到10月底把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推翻了,他們以為勝利到來了,沒想到真正的麻煩是取得所謂勝利之後。
而在美軍撤離之後,所謂的勝利還能維持多長時間,美國人不知道。
在阿富汗新戰略當中,奧巴馬提出希望北約盟國能夠再向阿富汗增派7000人到1萬人的軍隊。北約也看美國的態度,奧巴馬的方案從增兵五六萬,調整到3萬,那麼讓北約增兵1萬,北約很難聽從。北約許諾增兵5000,這就像自由市場討價還價一樣,而且什麼時候完成5000的增兵,還有一個過程,漫長的過程。
2009年8月,英軍全部從伊拉克撤出,此後伊拉克隻有美軍在獨當一麵了。而在阿富汗,美國人想讓大家分攤風險,把北約成員國綁在同一輛戰車上,很多國家沒有辦法,必須得這麼做,但是絕不是主動的,不是自願的。比如德國,是歐盟的錢袋子,是資金最充裕的。但德國又是出兵最少的,德國不願意出人。因為阿富汗那個地方與德國沒有什麼密切相關的利益,那兒的利益隻與美國相關。
據說霍爾布魯克臨終講了一句話,說我們無論如何必須得從阿富汗這個地方退出來,不能在那兒待了。阿富汗以前被稱為帝國的墳墓,埋葬了大英帝國,埋葬了蘇聯,接下來開始埋葬美國。
奧巴馬有撤軍計劃,他的撤軍計劃是光榮的撤軍計劃,是達成戰略目標的撤軍計劃。但是他的目標太難達成。阿富汗的領導人卡爾紮伊,美國對他的評價,第一是個騙子,第二是個言而無信的人,第三是個反複無常的人。這是美國外交官、美國國務院對卡爾紮伊的評價。
卡爾紮伊是美國所支持的阿富汗領導人,但美國人根本不信任他。更好的人能不能找著?如果能找著,美國人早把他換掉了。
這是美國在阿富汗的困境。所以說當我們在東方,在朝鮮半島問題、東海問題、台海問題、南海問題看美國人咄咄逼人的時候,同時也要看到它的色厲內荏。要看到,它表麵上口大氣粗,背後捉襟見肘。
帝國的墓地
奧巴馬當初的競選宣言就是結束伊拉克戰爭,把美軍從伊拉克撤出來,一定取得阿富汗戰爭的勝利。當了總統之後,才知道阿富汗問題的複雜性。他想部分收回競選總統時的這個承諾。
美國政界、軍界、國會爭論很長時間,最後達成增兵3萬的方案,這是折中的方案,比奧巴馬最初設想的增兵五六萬已經大打折扣,而且增兵3萬最後還留一個虛口,就是在一年多的時間要撤出。
奧巴馬在西點軍校演說要大舉增兵,實際上不是他的本意,這種政策調整是對軍方壓力的一種妥協,對阿富汗形勢的一種妥協。
阿富汗戰場有一個特點,在西方被稱為帝國的墳墓。英國在這裏被埋葬過,打了很長時間,也沒有把他們所謂的荒蠻之地搞定。之後蘇聯入侵阿富汗,從1979年到1989年,10年間大量的投入、大量的損失,最後造成蘇聯國力重大消耗,導致戈爾巴喬夫不得不驚醒,也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蘇聯的解體。
美國人當初講,阿富汗10年把蘇聯消耗光了,但是美國人一個月就把阿富汗搞定了。說的是阿富汗戰爭從2001年10月7日發動,到10月底把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推翻了,他們以為勝利到來了,沒想到真正的麻煩是取得所謂勝利之後。
而在美軍撤離之後,所謂的勝利還能維持多長時間,美國人不知道。
在阿富汗新戰略當中,奧巴馬提出希望北約盟國能夠再向阿富汗增派7000人到1萬人的軍隊。北約也看美國的態度,奧巴馬的方案從增兵五六萬,調整到3萬,那麼讓北約增兵1萬,北約很難聽從。北約許諾增兵5000,這就像自由市場討價還價一樣,而且什麼時候完成5000的增兵,還有一個過程,漫長的過程。
2009年8月,英軍全部從伊拉克撤出,此後伊拉克隻有美軍在獨當一麵了。而在阿富汗,美國人想讓大家分攤風險,把北約成員國綁在同一輛戰車上,很多國家沒有辦法,必須得這麼做,但是絕不是主動的,不是自願的。比如德國,是歐盟的錢袋子,是資金最充裕的。但德國又是出兵最少的,德國不願意出人。因為阿富汗那個地方與德國沒有什麼密切相關的利益,那兒的利益隻與美國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