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巴以衝突:生存地的戰爭(1 / 2)

當然,美國會考慮阿拉伯世界的反應。即使是美國所培養起來的伊拉克政府,在巴以衝突中也不是和美國站在一起的。在這種情況之下,美國為了維持在中東地區的影響,也必須做出一些有條件的放棄,有條件地讓以色列做出讓步,起碼麵子上要過得去。

奧巴馬執政,所采取的方法和小布什政府有較大區別。就像希拉裏所謂的靈活實力,已經不能像小布什所謂的硬實力——一意孤行的實力了。靈活實力的靈活在哪裏呢?就是說機會許可,那可以展示實力;如果機會不許可的話,主要利用聯盟的力量,而美國不一定時時都要在第一線,可以退到第二線去。

美國絕對不會讓自己直麵哈馬斯的,因為美國和以色列一樣,不承認這個政權的合法性。美國要利用法塔赫的力量,把巴勒斯坦分裂成很大的兩塊,法塔赫一塊,哈馬斯一塊。實際上這也是以色列敢對加沙地帶動手的原因。沙特的外交大臣費薩爾就講過,他說如果巴勒斯坦不分裂的話,以色列不敢像今天這樣大動幹戈。巴勒斯坦的分裂,哈馬斯和法塔赫之間互相攻擊、互相拆台、互相向對方開槍,實際上已經給了外界很大的利用空間。美國在做斡旋調停的時候,必然利用這個空間。

以色列這回的行動,是準備得很充分的。它與2006年以色列與黎巴嫩發生的黎以衝突,以色列當時陷入被動有很大的不同。當時以色列出現了很大的傷亡,軍事行動持續時間很長,國際輿論譴責得非常厲害,以色列國內輿論也發生了分歧,所以那場仗以色列收尾收得非常糟糕。

這次以色列變聰明了。首先,國內輿論鞏固,一致同意以色列的軍事行動。火箭彈對20萬以色列居民的威脅,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行動由頭;另外,以色列向加沙地帶推進的時候小心翼翼,非常謹慎,盡量避免己方人員出現大的傷亡。

這對哈馬斯是非常不利的。如果以色列真正陷入了加沙城進行巷戰,以色列可能會發生比較大的問題,但是它沒有。以色列四麵封鎖,讓哈馬斯陷入一個比較困難的境地,就靠有限的幾條地道,補給供應量很有限,有不少地道還被以色列發現了。哈馬斯的火箭彈發射一枚少一枚,雖然可以自己製造,但是製造也趕不上使用數量。

從戰術層麵來看,哈馬斯是有困難的。

關鍵的問題是,以色列可以在戰場上取得勝利,但是換不來長久的和平。在戰略上的損失,是整個阿拉伯世界對以色列的反感。

這輪巴以衝突之初,阿拉伯方麵還是比較溫和的,像埃及、沙特、科威特最初還認為是哈馬斯胡來的,就這麼拿火箭彈襲擊,導致局麵破壞。埃及、沙特、科威特的領導人,有的是點名譴責哈馬斯,有的是不指名譴責哈馬斯。

當然,美國會考慮阿拉伯世界的反應。即使是美國所培養起來的伊拉克政府,在巴以衝突中也不是和美國站在一起的。在這種情況之下,美國為了維持在中東地區的影響,也必須做出一些有條件的放棄,有條件地讓以色列做出讓步,起碼麵子上要過得去。

奧巴馬執政,所采取的方法和小布什政府有較大區別。就像希拉裏所謂的靈活實力,已經不能像小布什所謂的硬實力——一意孤行的實力了。靈活實力的靈活在哪裏呢?就是說機會許可,那可以展示實力;如果機會不許可的話,主要利用聯盟的力量,而美國不一定時時都要在第一線,可以退到第二線去。

美國絕對不會讓自己直麵哈馬斯的,因為美國和以色列一樣,不承認這個政權的合法性。美國要利用法塔赫的力量,把巴勒斯坦分裂成很大的兩塊,法塔赫一塊,哈馬斯一塊。實際上這也是以色列敢對加沙地帶動手的原因。沙特的外交大臣費薩爾就講過,他說如果巴勒斯坦不分裂的話,以色列不敢像今天這樣大動幹戈。巴勒斯坦的分裂,哈馬斯和法塔赫之間互相攻擊、互相拆台、互相向對方開槍,實際上已經給了外界很大的利用空間。美國在做斡旋調停的時候,必然利用這個空間。

以色列這回的行動,是準備得很充分的。它與2006年以色列與黎巴嫩發生的黎以衝突,以色列當時陷入被動有很大的不同。當時以色列出現了很大的傷亡,軍事行動持續時間很長,國際輿論譴責得非常厲害,以色列國內輿論也發生了分歧,所以那場仗以色列收尾收得非常糟糕。

這次以色列變聰明了。首先,國內輿論鞏固,一致同意以色列的軍事行動。火箭彈對20萬以色列居民的威脅,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行動由頭;另外,以色列向加沙地帶推進的時候小心翼翼,非常謹慎,盡量避免己方人員出現大的傷亡。

這對哈馬斯是非常不利的。如果以色列真正陷入了加沙城進行巷戰,以色列可能會發生比較大的問題,但是它沒有。以色列四麵封鎖,讓哈馬斯陷入一個比較困難的境地,就靠有限的幾條地道,補給供應量很有限,有不少地道還被以色列發現了。哈馬斯的火箭彈發射一枚少一枚,雖然可以自己製造,但是製造也趕不上使用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