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從近期來看,雙方實際上都不想打。阿根廷方麵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600多公裏的距離,阿根廷的陸上機場、沿海港口都能對馬島作戰做出有效支援。但是1982年戰敗的陰影深深籠罩在阿根廷人的心頭,阿根廷當時在馬島的部隊被迫舉起了白旗,政府後來被迫下台。能不能再進行這樣的冒險?軍隊有沒有勇氣和作戰意識?對阿根廷來說是個非常大的疑問。

英國方麵問題也很多,主要是後勤的供應,距離英國本土1.4萬多公裏,頗有點鞭長莫及的感覺。雖然雙方都在宣稱要用武力保證自己達到目的,但是實際上雙方不僅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而且也不太願意真的付諸軍事行動。

所以從這個層麵來看,雙方采取一些軍事行動其實是互相恫嚇,通過恫嚇獲取一些更高的籌碼,它還不是一種戰爭行為。

阿根廷具有有利態勢,拉美國家毫無疑問都支持它。但是這個支持具有多大分量,很難說。拉美國家對阿根廷的支持更多停留在道義上,不可能提供資金、軍事上的幫助,所以支持也是有限的。

英國始終能獲得美國的支持。但美國的支持不公開,因為從美國方麵來看,不願意得罪拉美國家,美國長期視拉美國家為自己的後院。美國的暗中支持很明顯,而且美國的支持不像拉美國家那樣大張旗鼓地發表聲明,表示支持阿根廷對馬島主權的訴求。美國的支持是暗中的,但這種暗中的往往是實質的,比如向英國提供阿根廷所有軍事部署的情報,對英國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引發阿根廷和英國在馬島問題上緊張局勢的導火索就是石油。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越來越迅速,對石油的渴求越來越強烈,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現代社會的運轉,大型的發電機、汽車、飛機、坦克、大炮,不管武裝力量還是民間工業係統,它的運行都離不開石油。

隨著人類消費程度的不斷增加,對石油的渴求越來越大。而石油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資源,它的存量是很有限的。在人類把地球上所有石油開掘盡之前,對石油的爭奪隻會變得越來越劇烈。

曾經有個美國人劃定過一個區域,包括了中東、西亞、巴庫、裏海,還有格魯吉亞,在這個圈內若發生戰爭衝突會極其劇烈。中東地區、車臣和格魯吉亞這種戰爭都牽扯到裏海石油管道通路問題。

對能源的爭奪,實際上是引發人類衝突的一個重要根源,迄今為止是,而且將來這個問題可能變得越來越劇烈。

距離英阿馬島戰爭已經過去28年了,現在再回過頭來看這場戰爭,有一個很大的啟示意義:阿根廷方麵認為土地是它的,但要實現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夙願,就一定要做好各方麵的準備。

但是從近期來看,雙方實際上都不想打。阿根廷方麵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600多公裏的距離,阿根廷的陸上機場、沿海港口都能對馬島作戰做出有效支援。但是1982年戰敗的陰影深深籠罩在阿根廷人的心頭,阿根廷當時在馬島的部隊被迫舉起了白旗,政府後來被迫下台。能不能再進行這樣的冒險?軍隊有沒有勇氣和作戰意識?對阿根廷來說是個非常大的疑問。

英國方麵問題也很多,主要是後勤的供應,距離英國本土1.4萬多公裏,頗有點鞭長莫及的感覺。雖然雙方都在宣稱要用武力保證自己達到目的,但是實際上雙方不僅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而且也不太願意真的付諸軍事行動。

所以從這個層麵來看,雙方采取一些軍事行動其實是互相恫嚇,通過恫嚇獲取一些更高的籌碼,它還不是一種戰爭行為。

阿根廷具有有利態勢,拉美國家毫無疑問都支持它。但是這個支持具有多大分量,很難說。拉美國家對阿根廷的支持更多停留在道義上,不可能提供資金、軍事上的幫助,所以支持也是有限的。

英國始終能獲得美國的支持。但美國的支持不公開,因為從美國方麵來看,不願意得罪拉美國家,美國長期視拉美國家為自己的後院。美國的暗中支持很明顯,而且美國的支持不像拉美國家那樣大張旗鼓地發表聲明,表示支持阿根廷對馬島主權的訴求。美國的支持是暗中的,但這種暗中的往往是實質的,比如向英國提供阿根廷所有軍事部署的情報,對英國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