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初,斯大林的戰略思維就出現了問題。他以為憑借一紙《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能有3到4年的時間進行戰爭準備,未料想一年多時間希特勒就發動了侵略戰爭。當所有征候已經極其明顯,斯大林就是不相信戰爭迫在眉睫。他不但未做出相應部署,還要求一線部隊按兵不動,“不給對方提供挑起戰爭的口實”,致使戰爭初期蘇軍損失極其重大。
戰爭爆發第5天,蘇軍西方方麵軍就被德軍合圍,兩個集團軍全部、一個集團軍共22個步兵師加上配屬的若幹個坦克師和機械化旅共計30萬部隊在明斯克方向陷入絕境。斯大林從德國廣播電台中聽到這個消息,隻來得及派飛機將方麵軍主要領導接到莫斯科,然後軍法審判,除政治委員福明納赫以外,方麵軍司令帕夫洛夫大將、參謀長克利莫夫斯基中將等人全部被執行槍決。
但災難並未就此中止。過了1個月——1941年8月,德軍完成斯摩棱斯克合圍,蘇軍損失39萬人。再過1個月——1941年9月,德軍完成基輔合圍,蘇軍損失60餘萬人。基輔合圍被西方史學界稱為“世界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陸上合圍作戰”。又過1個月——1941年10月,德軍再完成維亞茲馬合圍,蘇軍損失50餘萬人。
這就是衛國戰爭之初,因蘇軍嚴重損失使蘇聯麵臨的嚴重態勢。雖然後麵有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斯大林依然在紅場閱兵表現出的鋼鐵般意誌、有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實現的偉大轉折、有蘇聯紅軍攻克柏林橫掃半個歐洲鋪開的輝煌勝利,都無法掩蓋戰前和戰爭初期,以斯大林為代表的蘇聯領導層因戰略思維出現問題,給國家、民族和軍隊帶來的巨大災難。
俄羅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安·阿·科科申在其《戰略領導論》一書中說:“偉大衛國戰爭前夕及其初期,國防指揮體係最薄弱環節是最高軍事政治核心(最高戰略核心)。”
戰略思維出現問題,最高戰略核心竟然成為國家體係中“最薄弱環節”,其中的教訓不可謂不重大。蘇聯陸軍元帥華西列夫斯基在戰爭結束後說:“在戰爭的頭幾個月,斯大林表現出對戰略籌劃的準備不足。經曆一係列嚴重失敗和付出慘重的代價之後,他完成了作為一位戰爭指揮者的成長過程。”
這就是當我們在概括戰略思維的整體性、全麵性、穿透性、預見性、深刻性、徹底性、關聯性、辯證性等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戰略思維的艱巨性和關鍵性。因其關鍵,所以艱巨;因其艱巨,所以關鍵。
成功與失敗,由此發源。
重心、樞紐和關節
戰略思維是從宏觀總體和長遠建設來認識和把握全局的思想方法。宏觀、總體、長遠、全局,都是它的關鍵詞。那麼是不是說,戰略思維必須不折不扣地顧及到方方麵麵,必須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須是十個指頭按跳蚤的思維呢?所有事都一人管、所有條子都一人批、所有倉庫鑰匙都掛在一人身上,這個人就抓住總體和全局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初,斯大林的戰略思維就出現了問題。他以為憑借一紙《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能有3到4年的時間進行戰爭準備,未料想一年多時間希特勒就發動了侵略戰爭。當所有征候已經極其明顯,斯大林就是不相信戰爭迫在眉睫。他不但未做出相應部署,還要求一線部隊按兵不動,“不給對方提供挑起戰爭的口實”,致使戰爭初期蘇軍損失極其重大。
戰爭爆發第5天,蘇軍西方方麵軍就被德軍合圍,兩個集團軍全部、一個集團軍共22個步兵師加上配屬的若幹個坦克師和機械化旅共計30萬部隊在明斯克方向陷入絕境。斯大林從德國廣播電台中聽到這個消息,隻來得及派飛機將方麵軍主要領導接到莫斯科,然後軍法審判,除政治委員福明納赫以外,方麵軍司令帕夫洛夫大將、參謀長克利莫夫斯基中將等人全部被執行槍決。
但災難並未就此中止。過了1個月——1941年8月,德軍完成斯摩棱斯克合圍,蘇軍損失39萬人。再過1個月——1941年9月,德軍完成基輔合圍,蘇軍損失60餘萬人。基輔合圍被西方史學界稱為“世界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陸上合圍作戰”。又過1個月——1941年10月,德軍再完成維亞茲馬合圍,蘇軍損失50餘萬人。
這就是衛國戰爭之初,因蘇軍嚴重損失使蘇聯麵臨的嚴重態勢。雖然後麵有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斯大林依然在紅場閱兵表現出的鋼鐵般意誌、有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實現的偉大轉折、有蘇聯紅軍攻克柏林橫掃半個歐洲鋪開的輝煌勝利,都無法掩蓋戰前和戰爭初期,以斯大林為代表的蘇聯領導層因戰略思維出現問題,給國家、民族和軍隊帶來的巨大災難。
俄羅斯國防部第一副部長安·阿·科科申在其《戰略領導論》一書中說:“偉大衛國戰爭前夕及其初期,國防指揮體係最薄弱環節是最高軍事政治核心(最高戰略核心)。”
戰略思維出現問題,最高戰略核心竟然成為國家體係中“最薄弱環節”,其中的教訓不可謂不重大。蘇聯陸軍元帥華西列夫斯基在戰爭結束後說:“在戰爭的頭幾個月,斯大林表現出對戰略籌劃的準備不足。經曆一係列嚴重失敗和付出慘重的代價之後,他完成了作為一位戰爭指揮者的成長過程。”
這就是當我們在概括戰略思維的整體性、全麵性、穿透性、預見性、深刻性、徹底性、關聯性、辯證性等的時候,一定不要忘記戰略思維的艱巨性和關鍵性。因其關鍵,所以艱巨;因其艱巨,所以關鍵。
成功與失敗,由此發源。
重心、樞紐和關節
戰略思維是從宏觀總體和長遠建設來認識和把握全局的思想方法。宏觀、總體、長遠、全局,都是它的關鍵詞。那麼是不是說,戰略思維必須不折不扣地顧及到方方麵麵,必須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須是十個指頭按跳蚤的思維呢?所有事都一人管、所有條子都一人批、所有倉庫鑰匙都掛在一人身上,這個人就抓住總體和全局了?
意大利經濟學家及社會學家帕累托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這位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學者並不是研究戰略問題的,他從大量的經濟統計中發現一組頗有意思的現象:80%的產出,來自20%的投入;80%的存款,來自20%的客戶;80%的堵塞,發生在20%的路口;80%的工作,由20%的人員承擔;80%的醫療資源,消耗於20%的疾病;80%的銷售額,來自20%的顧客……帕累托由此得出結論:80%的結果,歸於20%的起因。這一結論被人概括為“重要的少數與不重要的多數定律”,又稱為“二八定律”,或幹脆簡稱“帕累托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