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自己的聲音

女性主義研究專家李小江在《解讀女人》一書中痛徹肺腑地說:“我痛苦地意識到,在孩子的啼哭聲中,在瑣碎繁忙的家務勞動中,做事業的意誌不得不經常讓位於過日子的本能,剛烈的秉性不得不向忍受生活的韌性低頭——於是,我落入了一個陷阱,一個曆史的女人的陷阱。”“不願放棄,就要背起。我決定自覺地背起這種命運,我感到又落入了另一個新的陷阱,一個雙重的角色,雙重負擔,雙重人格的當代女性的陷阱。”“雙重角色引來雙重標準,像一把雙刃劍,把女人割裂了,使她們無論在家庭中還是在社會上都無法找到一個輕鬆、真實的自我。”我之所以引述這麼多,是因為這段話道出了所有職業女性的辛酸苦累。雙重標準來自社會的嚴苛,它並不因女人生育而多一些理解和關懷,反而對女性多了嫌棄和歧視。而孩子對母親的需要和女人天性中無私的母愛也會使女性主動放棄自己的事業——如果兩者之間麵臨兩難選擇。往往當爸爸的可以義無反顧地離家去衝刺事業,而當媽媽的很難做出這樣的選擇,她不舍得也不放心,事實上也很難離開。社會也認同這種選擇。

當女性決定將兩副重擔都挑起時,意味著將付出更多的辛勞和兩種結果,一是皆大歡喜,她以韌性、毅力和才幹為自己和孩子都打出了一片藍湛湛的天;一則很可能兩方麵都照顧不好,自己身體也累垮了。這種生存現實使女人不再是女人,而是女人加男人,是比男人背負起更多的責任和辛勞。

這是一個有夢想的女人的宿命。女人必得結婚,必得生育,也必得實現夢想。因此她所付出的代價將幾倍於男性。生育改變一個女人,將女人真正還原為性別意義上的女性,身體的心理的,母親的角色幾乎稱得上重新塑造了女人。我從懷孕那一刻起,發現了自己的改變,我變得溫柔忍耐,堅韌勇敢,我的心中充滿愛,對孩子的,對親人的,才真正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有人讓我無法割舍,他讓我願意付出我的所有來對待他。我幾乎是沒有一點猶豫地把我大部分精力和時間都給了我的孩子。也正是在這個時候我無比清晰地體會到了事業女性的偉大與辛勞。在當母親的艱難中我形成了自己的女性觀。

女人是天生的,從降臨人間那一刻起上天賦予的生理特征,到當母親後所體味到的人生滋味,構築成一個全麵的女性生命過程,使女人的女性特征豐富深邃完善。一個女人無論多成功,有多大聲名,她都會把當母親作為自己最美的追求。愛的激情轉瞬即逝,聲名的榮耀不過是過眼雲煙,高高在上的地位有可能更加孤獨。而孩子從孕育那一刻開始,就與母親的生命息息相關,十個月的腹中朝夕相伴,生下來後的撫育照料,這種愛的付出比哪一種愛都更為深刻,孩子是她生命的一部分,一枝長在母枝上的小樹,每一次貼近都是同樣的心跳,別樣的溫馨。一個沒有當過母親的人研究女性文學是不完整的,一個沒有深深愛過自己的孩子的女人研究女性主義也是不透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