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孔 融 至聖後裔
東漢恒帝元嘉三年(公元153年),當時的魯相乙瑛給朝廷上書,奏請為孔子廟設置一名百石卒吏,負責朝中禮品、祭器和往返公文。當朝廷下詔準許的時候,乙瑛已經離任了,後任者遵詔雜試,任命孔和為百石卒史。
就在同一年,在孔聖人的後裔中誕生了一個名耀漢廷的名士,他就是孔融。
孔融,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是東漢著名的文學家。孔融家學淵源很深,為建安七子之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
孔融的七世祖孔霸在漢元帝時曾當過侍中,高祖父孔尚擔任過钜鹿太守。他的父親是孔宙,字季將,是孔子的十九代孫,生於東漢和帝永元十五年(公元103年)。
孔宙好學不輟,對嚴氏《春秋》很有研究。後舉孝廉,授郎中,開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這個孝廉是怎麼回事呢?
孝廉,顧名思義,就是孝順父母、辦事廉正的意思,這是漢武帝時設立的察舉考試的一種科目。在察舉製常科中,最主要、最重要的科目就是孝廉。漢武帝時,董仲舒曾上書建議天下郡國每年向朝廷舉薦孝者﹑廉者各一人。武帝最終采納了這個建議,並在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向各個郡國下詔推行。不久,這種察舉就被稱為舉孝廉,並逐漸成為了漢代察舉製中特別重要的歲舉科目。"名公巨卿多出之",孝廉成了漢代政府官員的重要來源。
一般情況下,孝廉被舉薦到朝廷後,並不會馬上被授以實際的職務,而是進入郎署為郎官,負責宮廷宿衛、陪從、建議等活動,以備顧問和差遣,目的就是使這些人"觀大臣之能",熟悉朝廷的各項事務。然後,這些人還需要通過選拔,根據品第結果擔任不同的職位,比如地方上的縣令、長、相,或者朝廷的相關職位。大體上,被舉薦做孝廉的人都能被授與大小不等的官職。
漢順帝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皇帝根據尚書令左雄的上奏,規定舉孝廉之人必須年滿四十歲;同時,還製定了"諸生試家法、文吏課箋奏"的製度,朝廷即對出身於儒生的孝廉要考試經術(經學),對出身於文吏的孝廉則要考試箋奏(古代文書的一種,屬章奏一類)。自此之後,歲舉這一途徑就出現了正規的考核方法,而孝廉科也由從前地方官員推薦的製度逐漸向中央考試的製度過渡。
之後,孔宙由郎中升遷為元城令。
當時,兗州境內的泰山郡管轄十二個縣城,周圍很不安定,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官軍與起義軍連年征戰,匪盜橫生。為此,朝廷將孔宙擢升為泰山都尉,命令他治理該郡,恢複地方的安定。
都尉是郡太守的佐吏,屬於武官,職責是"典兵禁,備盜賊",側重在軍事方麵協助太守治理該郡。
孔宙到任後,以文治之,不久就使得泰山郡恢複了安定,"田喜於荒圃,商旅交乎險路"。
到孔融出生的時候,漢桓帝登基已經有八個年頭了。漢恒帝劉誌在延熹二年(公元159年)聯合宦官單超等五人一舉鏟除了跋扈將軍梁冀及其黨羽,五人被同日封侯,稱之為"五侯"。"五侯"擅政弄權,比外戚還腐敗。他們勒索強搶百姓們的財物,以致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另外,原本那些專門抨擊外戚的士大夫階層,由於宦官的弄權,受到了更大的傷害,他們憤怒地轉過頭來聯合外戚,把鬥爭的矛頭指向了宦官。而且,士大夫階層沒有像過去那樣,隻向皇帝上書抨擊宦官的危害與不法行為,而且與外戚組成的聯合陣線,利用所能利用的政府暴力工具對宦官集團采取了流血的對抗。
這個時候的東漢政府,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加之皇帝的昏庸無能,直接導致了政治的頹敗,揭竿而起的農民起義使得國勢日漸衰弱。曾經強盛的東漢帝國江河日下,逐漸顯現出了崩潰的征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