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愛情,這兩種本質上完全不同是事物,在許多時候,都是著相輔相成的,哲學家想不通,他想要對其進行研究,而這時,卻有著一位很仰慕他的女孩出現,並對他如是說道,‘我很愛你,我想要跟你結婚,一起生活,我可能這不是你最愛的那個人,但是我一定會是最愛你,最合適你的人。”
“這突然的求婚,讓著哲學家驚住了,他很為著女孩的一片真心所感動,但是他卻是並不想因此而接受這個女孩,因為,在他想來,隻有著愛情,才能夠結成婚姻,女孩愛他,可是他卻是並不愛那個女孩,他們兩人的婚姻不會著幸福
於是著那個哲學家就跟著那女孩說道,‘我很感謝你對我的厚愛,但是我還需要著再考慮考慮,等我想清楚了,我再去找你。’得到這個回答的女孩,很失望的走了,於是,哲學家,又開始著自己的不斷研究。
一晃,許多年過去了,哲學家走訪了許多婚姻幸福的家庭,發現著這些家庭,並不是單純是隻是依靠著愛情,愛情構成了婚姻,但不是全部,想要幸福的生活,需要著更多的努力和包容,以及對著彼此的心甘情願的付出”。
“於是,哲學家開始重新的思考著自己對於婚姻的理解,他將著自己知道的結婚的各種優點,缺點,全部的一一羅列了出來,然後進行分析,而結果,是他也分不出著好壞,裏麵的好處壞處各參半,難以選擇。
想到這裏,哲學家明白,既然著自己一直的無法了解婚姻,為什麼,自己就不去嚐試著真正的婚姻生活呢,隻有真正融入其中,才能夠真正的了解他,此時,哲學家想起了當年跟著自己求婚的那位少女,哲學家想要去告訴她,自己想明白了,自己已經準備好,開始自己的婚姻生活。
於是,第二天,哲學家將著自己整理打扮一番,就準備去著少女家裏提親,可是,迎接他的,卻是著那少女的父親,並且,遺憾的告訴他,他已經來遲到了,遲到了十年”。
胡哲言說道了這裏,突然的停頓了一下,慢慢的飲了一口茶,等待著幾人的反應,郝奇才最先發問道:“後來呢,那位少女怎麼了,為什麼說他來遲了十年”。
“是死了嗎?那位少女不幸的去世了,所以說他來遲了”。侯道明也忍不住問道。
對著兩人的提問,胡哲言並沒有著立刻回答,反而是轉向著夜昔問道:“你怎麼看?你也是個女子,以你看,這會是著什麼可能?”
“這個,我,覺得,那女孩,她結婚了”。夜昔微微猶豫了一下,還是說出了自己所想,也是最可能的結果。
哲學家能夠等的了十年,可是那女孩卻等不了那麼久,哲學家拒絕了她的求婚,也拒絕了她的愛意,心灰意冷之下,她又怎麼會等待的了十年,跟著另外的人結婚,似乎,是她剩下,唯一的選擇。
“不會吧,那個女孩不是說著很愛那個哲學家嗎?怎麼會就這樣,跟著別人結婚呢,那她的愛情也太脆弱了吧”。侯道明有點不能理解著。
如他這般,這個年紀中,陷入著愛戀中的人,或許都是著認為著愛情大於天,愛情就是著一切的時候,實在不能著接受著這樣的結果。
侯道明心裏不由的想著,如果是著陳麗淑,要嫁給著另外的人的話,那自己,是無論如果也不會接受的。
胡哲言輕輕點了下頭說道:“是的,那個女孩跟著別人結婚了,還生了兩個孩子,知道了這個結果後,那個哲學家很無奈的離開了,之後不久,他因為著心情鬱鬱而生了重病,在著垂危時候,他吩咐著弟子,將著他所有的言論書籍都給燒毀,隻是留下了最後的一句話”。
“前半生,不猶豫,後半生,不後悔,這兩點,我都沒有做到,我連著普通人都不如,又怎麼敢以著大師的身份立傳出書呢”。
娓娓的將著這個故事說完,胡哲言才對著幾人問道:“聽完我這個故事,你們都有什麼想法,沒有關係,直接跟我說吧,今天,我們就是聊天,也沒有著什麼好顧忌的”。
或許著是這個故事讓著幾人有了感觸,也可能是著這種交談式的談話,拉進了幾人的距離,在著胡哲言如此說了之後,幾人也不猶豫,紛紛開口說著自己的想法。
郝奇才最有感悟的就是著故事中的最後那一句,“前半生,不猶豫,後半生,不後悔,這句話,簡直絕了,誰如果真的能夠做到著這兩點的話,那簡直就是著個天才了”。
侯道明若有所思的道:“再天才有什麼用,那位哲學大師,就算最後真的看穿了世事,又能如何,自己想要娶的女孩,卻是跟著別的人結婚了”。
不得不說著,胡哲言的故事,將著夜昔的思緒吸引了過去,想起著先前,關於著詢問著胡哲言的那個問題,她心裏若有所動,難道著,他的意思,是他不想讓著自己後悔,他對著跟著那個女學生的事情,不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