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調整最佳心態 3.寬容於人,寬容於己(1 / 3)

第一章 調整最佳心態 3.寬容於人,寬容於己

寬容可以說是更廣義的一種接受,也就是說你要有更開闊的心胸,讓別人能夠更盡情地表現自己。你要學習寬容別人,這樣你才能與別人共存。在內心保持這樣的概念,不管是什麼時候,你發現自己對別人無法寬容時,問問你自己:"在這樣的批判之下,我真正的感覺是什麼?"可能是沒有自信、困窘,或是沒有安全感、焦慮。找出真正的感覺時,你的寬容心就會出現了,你能接受你自己的感覺,也能包容對方的行為。

包容他人的缺點

如果你很任性,那麼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中就有很多你看不順眼的人。總是"以惡為仇,以厭為敵"是不行的,久而久之,你會無路可走,自身也會成為眾矢之的。不任性,"不以愛惡喜厭定交往"乃"處事世至理"。

在北宋朋黨紛爭的政局中,王安石一意推行新法,忽略協調舊派以求人和政通,是他遭受舊派全力攻擊的主要原因,也是新法推行的主要阻力。

舊派重臣名流,能否真誠接納王安石,支持合作,本是一大問題,偏偏王安石個性也偏執,自認"天變不足畏懼,祖宗不足取法,議論不足體恤",不肯委曲求全,不設法溝通以獲諒解,甚至不容忍接納相反的意見,大大喪失人和,增添輿論的壓力。尤其來自諫官的彈劾攻擊,使新法的推行成為黨派爭執的口實,一旦舊派抬頭,新法也全麵廢棄了。

曆史學家在全麵探討王安石推行新法的經驗教訓時認為,王安石在推行新法的過程中過重對事,忽略對人,是許多嚴重弊端產生的根本原因。

推行新法,先要溝通朝野觀念,上求當政要員配合支持,下求社會大眾了解接受,隻靠一個皇帝全力讚成畢竟不夠。

世界上的人都是千差萬別的,完全相同的人是不存在的。性格、愛好、觀點、行為不一致的人在同一範圍內生活相處,是很自然的。如果純粹以個人的愛惡喜厭來選擇交往的對象,那就隻能生活在一個越來越狹窄的小天地。

"以惡為仇,以厭為敵",便會自覺不自覺地對你不喜歡的人做點小動作,給他小鞋穿。好壞自有公論,優劣也自有群眾明察。結果是你的所作所為並不能將別人整垮,你自己倒是徹底地孤立於眾人之外了。

要有容人之過的雅量,了解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所謂"容過",就是容許別人犯錯誤,也容許別人改正錯誤。不要因為某人有過失,便看不起他,或一棍子打死,或從此另眼看待對方,"一過定終身"。

或許你會覺得對於那些性格觀點不一致的人,固然不應該以愛惡喜厭來處理同他的關係,但對於那些品質不太好,行為不太檢點,因而令你看不慣和不喜歡的人來說,和他過不去又有何妨呢?和他們往來豈不是降低了自己的人格?

就感情而言,這種人的確很令你憎惡和討厭,但這並不等於和他過不去,更不應置之於死地而後快,隻要他不是諱疾忌醫、不可救藥的人,就應當盡力和他溝通,滿腔熱情地接近他,團結他,感化他,幫助他。這並不是降低人格,而恰恰是你具有高尚人格的明證。許多因品質不太好的青年,之所以同李燕傑、朱伯儒交上了朋友,就在於崇敬他二人的高尚品格和博大量度。相反,要是人家一有錯謬和不足,就把人家往死裏打,往坑裏推,這不但暴露了自己人格的低下,而且顯得心胸也太狹窄了。

寬容自己的錯誤

莎士比亞說:"聰明的人永遠不會坐在那裏為他們的損失而悲傷,卻會很高興地去找出辦法來彌補他們的創傷。"

如果你做了還感到不好,改了還感到不快,考了99分還嫌不是100分,那麼,你是在追求完美,這定會使自己很累,這種情況必須要改善。成熟者不會強迫自己做"完人",他們允許自己犯錯誤,並且能采取適度的方式正確地對待自己的錯誤。

日本諸獄奕堂在香積寺風外和尚處曾擔任"掌理飲食典座"

一職。有一天,寺裏有法事,由於臨時的意外必須提早進食。亂了手腳的奕堂,匆匆忙忙地把蘿卜、紅蘿卜、青菜隨便洗一洗,切成大塊就放到鍋子裏去煮,做夢也沒有想到青菜裏居然有條小蛇,奕堂把煮好的菜盛到碗裏直接端出來給客人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