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以佛治心,以儒治國(1 / 2)

第五十六章 以佛治心,以儒治國

蒙古人要統治遼闊的國土,尤其是治理宋金舊地,必須具備有效的思想工具。對此,博覽古今的耶律楚材有清醒的認識。他提出“以佛治心,以儒治國”的思想。

窩闊台即位後,耶律楚材製定了尊君抑臣的朝儀,力薦大批名儒到朝廷任職。蒙古國處於奴隸製社會,窩闊台即位後,主要管理處於封建社會的中國的北方,在治理國家上力不從心。

此時,耶律楚材竭盡全力,定國策,立製度,頒布一係列法令,加速了蒙古族的封建化進程。

對那些因不懂法而誤犯法的百姓們,不追究其頒布法令前的責任。這是抑製蒙古人濫殺無辜的有效辦法。一些同僚諷刺他,說這樣太迂腐。耶律楚材力排眾議,反複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講給太宗聽,最後得到批準。

這些蒙古國的法令是曆史性的決策,為正式確立的元代政治製度奠定了基礎。這樣打擊了分裂割據的勢力,保證了政治上的統一。

蒙古人根本沒有稅製觀念,太宗即位時,元朝對黃河以北的農業區未實行管轄,他們沒有從這裏得到任何稅收。

很多守舊派蒙古貴族紛紛提出:“漢人沒有用,不如把他們殺光,讓農田的草木生長起來,用作牧場。”若照這樣做,農業經濟會遭到破滅,百姓們會遭到大屠殺,蒙古貴族的統治將難以維持。

耶律楚材在事關國家存亡的重大問題上,挺身而出,指出:“均定黃河以北地區的地稅,商稅,鹽、鐵、酒等稅,每年可得白銀五十萬兩,帛八萬匹,糧食四十萬石。”

太宗說:“如果真像你說的那樣,國庫就充盈了。你去辦吧。”

1230年,耶律楚材在燕京、宣德、西京、太原、平陽、真定、東平、北京、平州、濟南等地設置十路征收課稅所。各路設課稅使,由漢人擔任,製定鹽、酒、雜稅和地稅的數目,由各路課稅使征收。

1231年八月,太宗窩闊台來到雲中,各路課稅使把賬簿獻給他,與耶律楚材原定的數目完全一樣。太宗大喜,對耶律楚材說:“你沒有用軍事手段進行掠奪,卻把金銀絹帛和糧食征收上來。”太宗斟酒送到耶律楚材麵前,讓他處理朝廷政務。

1231年,蒙古國設立中書省,耶律楚材擔任中書令,為百官之首。事無大小,太宗必與耶律楚材商議。

一係列法令的實施,許多權貴的利益受到侵害。他們對耶律楚材十分憤恨,經常詆毀中傷圖書。燕薊留後長官石抹鹹得卜,因殺人遭到耶律楚材的彈劾,受到懲辦,他在親王中散播謠言:“耶律楚材任用漢人,必有二心,應斬殺此人。”太宗經過多方查問,對石抹鹹得卜進行了指責。

不久,漢族官僚揭發石抹鹹得卜的種種罪行,太宗命耶律楚材對其審問。

耶律楚材說:“如今正是用將之際,留待日後處置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