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大風吹來的高原(2 / 3)

高山草甸和高山苔原是當地牧民的優良牧場。

到海拔五千多米以上,就是高山永久積雪區了。因為氣溫很低,降雪不能融化,便堆積起來,形成高山冰川。這裏已經找不到綠色植物,除了白皚皚的冰雪,就是裸露的石質山峰。在這樣地帶裏,隻有勇敢的蒼鷹才偶爾飛來。

在地球上,從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地區到兩極的高緯度地區,隨著太陽輻射熱量的減少,氣候就逐漸變冷,土壤、植物及自然景象也都發生相應的有規律變化,叫作緯度地帶性,是自然界的一條普遍性規律。從珠穆朗瑪峰山腳到山頂,在不到一百公裏距離內所經曆的氣候變化,多麼像從赤道到南北兩極所發生的地帶變化呀!這種變化是隨著海拔高度改變而產生的,所以叫氣候的垂直地帶性。這也是氣候中一個普通規律。

但是,我們應該了解,並不是任何地區、任何一座山都會出現氣候的垂直變化,這種垂直氣候帶的出現是有一定條件的:

第一,山地要有足夠的高度。否則,山地高度不足以引起氣溫顯著變化,就看不到明顯的地帶性。

第二,垂直地帶的多少與當地氣候有關。如果在熱帶,山地又很高,我們可以看到從熱帶到寒帶所有地帶;而在極地,因為平地上就終年冰封雪蓋,當然也就不會有什麼垂直地帶性變化了。

火山與海浪作祟

格雷海姆島是被海浪吞掉的。其實,類似格雷海姆島的例子不少,它們都說明有些由火山碎屑物堆積而成的海島是經不起風浪的。

1973年7月1日,日本東海大學的調查船在考察日本所屬西之島附近的火山活動時,發現由於火山活動形成了兩個高度分別為1米和1.5米的岩島。這件事吸引了日本各界。可是,等到記者們於7月4日急急忙忙趕往現場時,這兩個島卻不知去向。總算後來火山繼續活動,島嶼重新出現,並與舊島合並發展成為一個較大的新島,仍稱西之島。

但是,有些海島的消失卻不能怪罪於海浪,而應從火山本身尋找原因。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的爆發,就使麵積達80平方千米的喀拉喀托島的2/3陷人海底,留下一個深達300多米的大坑。

東京城的厄運

這裏的“東京”不是日本的東京,而是我國的東京。我國的地名有北京、南京和西京(即今西安),唯獨沒有聽說過“東京”。原來。這個東京在今福建省東南隅的東山島外。據說,南宋末年,為逃避元兵的入侵,宰相陸秀夫曾抱著小皇帝趙呂來到這裏。隨著南宋遺民的流人,東京日漸繁華;可是,正當盛極一時之際,東京卻突然消失了。

據《銅山誌》(東山縣舊名銅山)記載:“蘇峰山(東山島東麵一座海拔四百多米高的臨海大山)對麵文華山,俗傳宋帝呂南臨,將都南澳(今廣東省南澳縣),築此為東京。地遂缺陷為海。自山腹下向海,莫窮其際,今城堞猶存,海中尚有木頭竹節鼓,潮退海靜,海濱人駕舟往取之”。

這樣看來,東京城是沉人大海了。據查南宋末年曾有一次大地震,地震帶是通過東京島的。

由於地震引起的地麵沉陷,無論是在地質曆史時期還是在近現代都有發生。1605年7月13日午夜瓊州發生大地震,就引起海南島北部的瓊山、澄邁、臨高、文昌四縣的許多沿海區地陷村沉,陸地成海。1960年,智利發生的8.5級大地震,曾使從艾森到瓦爾的維亞。南北長480千米、寬19-29千米的一個狹長地帶,在幾分鍾之內沉陷了2米。

可是,拉普帖夫海中的那個島的失蹤與地震也沒有任何關係。

“冰島”即將失蹤

隨著現代極地考察活動的深入,人們又在拉普帖夫海和太梅爾半島以東,發現一係列的被稱為利亞霍夫群島的島嶼。

這些島嶼的結構非常有趣,它的基底是由冰塊構成的。當北冰洋上的冰蓋破裂以後,巨大的冰塊便順著洋流向南飄移。在飄到拉普帖夫海域時。由於那裏的海不深,巨大浮冰很容易擱淺,那裏距極地又近,寒冷的氣候使冰塊得以長期保留。在漫長的年月裏,巨大的風板不停地從西伯利亞高原吹送來大量的沙土,堆積在這些冰塊上麵,使這些擱淺的浮冰表麵覆蓋上一層厚厚的土壤。風和偶爾飛來的鳥類帶來了植物的種子。植物開始在這裏生根發芽,把這塊浮冰打扮成島嶼的模樣,蒙騙著世人。其實,它們都是名副其實的冰島哩!

氣候在變化,冰蓋在後退,海水也相應轉暖,由冰構成基底的島嶼經不起考驗了,基底開始融化,進而是“冰島”破裂和消失。拉普帖夫海中的那個失蹤的海島,就是最先被融化掉的一個,而且前尚存的利亞霍夫群島也正受到融化的威脅。有人風趣地說:“凡是希望到利亞霍夫群島旅遊的人們,應該早些光臨才好。這個群島就像是放在茶杯裏的糖塊一樣,壽命已不太長了。”

地球表麵的傷痕

非洲東部的大裂穀,從讚比西河口北延至紅海南端,大致為南北走向。綿延4500千米以上。這條地球上的大裂口從東非高原上切出了深逾千米的狹長穀地,穀寬數十到三百千米,兩壁高懸,陡直如削。如果從高空遙望,東非裂穀宛如被利斧劈開的地球上的一道巨大傷痕。裂穀底部有些地方深不見底,積水成湖。這種位於地球傷口上的湖泊,形似一條長帶,它的深度大得嚇人,東非坦噶尼喀湖水深超過1400米。全球最深的湖泊——貝加爾湖(深1700米),也是位於地殼的巨大裂縫(貝加爾裂穀)中。

從受力方向看來,東非這條傷口是地殼被撕裂開來的結果。地殼的拉裂活動一般是很緩慢的,它的速度甚至比樹木生長速度還要慢得多。然而,在曆時數千萬年之後,還是形成了這麼一道巨大的傷痕。有時,地殼也會劇烈地痙攣起來。最驚人的一次活動發生在1978年11月,在東非裂穀與紅海交界的阿法爾地區。火山、地震活.動此起彼落,在幾天之內的麵就裂開了1米多。地下的熔岩從裂縫中狂奔出來,據估計,每小時湧出的岩漿多達幾萬噸。在東非裂穀中段有一座尼臘貢戈活火山,火山口裏充滿了岩漿。岩漿湖上,惡煙騰騰,熱氣彌漫;湖內的岩漿在翻滾著,呼嘯著,有如沸騰的鋼水,光耀奪目,極為壯觀。

地下的岩漿與海底火山

陸上和海底的大裂穀,仿佛是直通到地底下的出人口。那麼,在地球表殼以下,這個被古人描繪為地獄的地方,又是一種什麼樣的景象呢?

早在上一世紀,地質學家在考察火山時,見到熔岩奔突、岩漿橫溢,於是得出結論說:地殼底下就是洶湧翻騰著的岩漿。近幾十年來地球物理學家運用地震波探測地球內部的組成,才知道這種看法不對了,地震波告訴我們,從地麵向下一直到將近3000千米的深處基本上都是固體。不過,在地球堅硬的外殼(厚約數十至二三百千米)以下,溫度很高,地球內部物質處於快要熔化而又尚未大量熔化的狀態,這裏的物質就像軟糖一樣變得柔軟了,而且可以緩緩地流動,所以科學家把一地球硬殼以下的這一層叫做軟流層。倘使地裂縫劈開整個地球外殼,一直深入到軟流層,那裏所承受的壓力就會減少(從而使物質的熔點降低),一部分高溫的軟流層物質便很容易熔化,於是生成熾熱的岩漿。所以軟流層實際上是岩漿的不盡之源。在深長的裂穀底下,往往潛藏著一個儲存岩漿的庫房。長期被囚禁在地底下的岩漿,一旦有隙可乘,便掙紮著衝出岩漿庫,順著裂口上升到海底或地麵上。這便是火山噴發了。這樣一來,裂穀帶也就成了地球上火山活動最集中的地方。

海底裂穀常常淹沒在三四千米或更深的海水底下,在海水的強大壓力下,火山活動不得不收斂起它那暴躁凶悍的性格,火山熔岩就好像擠牙膏一般,悄悄地從海底裂口溢出。所以海底的傷口雖然一直在出“血”不止,陸地上的人們卻始終沒有覺察出來。隻有在那些水深不太大的地方,海底火山方才施展出神奇的威力。1957年9月27日。在亞速爾群島的法阿耳島上,居民們突然看到附近的海麵上掀起了奇特的波濤,一股蒸氣柱直衝雲霄,整個島嶼都顫抖起來了。接著,無數的火山物質從海底拋擲出來;一晝夜之間,海麵上長出了一個小山包;到了第八天,形成的新島拔起海麵已有115米高。由火山物質堆起的新島,大多質地疏鬆,如果它抵禦不住驚濤駭浪的侵襲,就會像幽靈似的從海麵上消失。要是火山物質源源不絕而來,火山越長越高,火山新島就有可能立足生根,長久地存在下來。

暗無天日的深淵

1960年1月23日,太平洋西緣馬裏亞納海溝的洋麵上,驚濤奔湧,狂風怒號。有兩位勇敢的科學家乘坐在美國“的裏雅斯特”號深潛艇裏。潛艇憑借著壓載鋼球的重量,就像天女下凡似的直向地球的深淵飄落下去。兩個多小時後,人類終於第一次到達海底的最深處。水壓計指示這裏的水深是11000米,這比珠穆朗瑪峰的海拔高度還要高2000多米。1l千米高的水柱壓到了深潛艇身上,潛艇承受了大約15萬噸重的壓力。雖然潛艇的殼體由一種強度特高的合金鋼製成,它的直徑仍然被壓縮了1.5毫米。

海底的深溝,是由堅硬的岩石組成,溝底上蓋著薄薄的一層泥沙。溝底的軟泥,有的來自繁殖於海麵上的微小生物的遺體.因為它們太小了,太輕了,從海麵沉到海底,大約得一年光景。另外,溝坡上的泥沙偶爾也會崩落到溝底。海溝的上部比較開闊,越往下,漸漸縮窄,與長江三峽等陸上峽穀的形勢相仿佛。可縣,就規模大小說起來,名揚中處的長江三峽,擺到深逾萬米韻馬裏亞納海溝麵前,那就慚愧得很,隻不過是巨人麵前的侏儒罷了。

世界海洋的平均深度不到4000米,而全球19條海溝的水深卻都在7000米以上,是名副其實的海底深淵。多少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苦苦思索:海溝為什麼會這樣深?難道它僅僅是海底上一種偶然的起伏不平?

在海底的深淵裏,終年暗五天日。這裏見不到海麵上的浪濤,也聽不見人世間的喧囂。它是如此的幽深,莫非已臨近傳說中的地獄冥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