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清朝統一台灣(1 / 1)

第63章 清朝統一台灣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三國時期孫權就派將軍衛溫進駐台灣。

元代,中國政府在澎湖列島設立巡檢司,專門管理台灣和澎湖諸島。可是到了明末,荷蘭殖民者趁大陸混亂之機,派兵占領台灣,統治了38年之久。直到清初,民族英雄鄭成功才趕走荷蘭侵略者,收複了台灣,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據守台灣。鄭經是個酒肉昏庸之徒,他企圖把台灣從大陸分裂出去,胡說“台灣遠在海外,非中國版圖”,向清廷提出:“請照琉球、高麗(朝鮮)等外國例,稱臣進貢,不剃發登岸”。康熙對這種分裂祖國的言行非常憤怒。當平定三藩之亂的軍事行動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時候,年輕的康熙帝立刻作出了“宜乘機取澎湖、台灣”,使台灣重新回歸祖國的重大戰略決策。

恰好1681年,鄭經在台灣死去,由其子鄭克塽繼位。理學家李光地建議康熙乘機進軍

台灣,福建總督姚啟聖也向康熙上疏,報告鄭經死後台灣內亂的情況,也認為“機不可失”,應立即統一台灣。康熙帝一麵下令在福建沿海集結兵力,打造船隻,一麵命福建水師提督

施琅充分作好準備,製定作戰計劃。為了首攻必勝,康熙帝花了整整兩年時間進行準備。當

時朝中也有不少大臣反對武力進攻台灣,主張“天下太平,凡事不宜開端。”還有的幹脆提

出放棄台灣,把台灣重新送給西方殖民主義者。康熙帝力排眾議,於1683年批準了施琅的作戰計劃。就在當年6月16日,施琅率領戰船300艘,和經過多次水戰演習的兩萬多士兵,從福州出發,揮師直搗台灣的門戶——澎湖島。兩軍在澎湖海域進行了七天七夜的激烈海戰,清軍終於擊潰了鄭克塽的守軍,占領了澎湖島。這時,台灣的鄭克塽集團人心惶惶,有入主張投降,有人主張外逃,有人主張抵抗。正在這時,康熙帝指示前線的施琅,展開政治攻勢,力爭和平解放台灣,轉告鄭克塽等人,“從前抗違之罪,盡行赦免”,並且保證他們歸降後給予從優待遇。由於康熙英明及時的決策,使鄭克塽率部投降了清朝。1683年8月,施琅率部進駐了台灣。

台灣統一以後,康熙對前來投降的鄭氏政權的官員將士,采取了寬大政策。他下令說:“爾

等從前抗違之罪盡行赦免,仍從優敘錄,加恩安插。”不久,鄭克塽被授為正黃旗漢軍公。康熙帝還特別下詔說,鄭克塽祖父鄭成功、父鄭經不是“亂臣賊子”,可以歸葬南安。

為了加強對台灣的管轄,康熙在台灣正式設立了一府三縣,隸屬於福建省。同時,在台灣設總兵1員,副將2員,駐兵8000。並不斷將沿海一帶的居民移遷台灣,大大加強了大陸與台灣的聯係,使台灣成為捍衛我國東南海疆的一座堅固的堡壘。

智慧寄語

維護祖國領土完整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尤其是台灣問題,父母可以簡單地講述曆史問題的由來和現狀,讓孩子從小養成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