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散戶炒股的策略與方法 第三節 長線、短線與中線
在操作方法上,股評家們常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教給散戶。
一種是選定股票就不要隨意拋出,長線投資,不動如山。不要患得患失,不在乎一兩元的漲漲跌跌,而要像某幹部10年“留守”發展銀行,某老太太數十年“忠於”某股那樣,定能成為百萬或千萬富翁。
股評家們又主張采用另一種方法:高拋低吸,做波段。“短線是銀”,有點賺頭就跑,“跑得快,當元帥”。不以為然者則又認為“短線是套”,得不償失。
以上兩種方法反映在投資理念上,即是價值投資與順勢投資。其實,它們都有一定的道理,並無哪一種絕對好哪一種絕對不好之分,投資者應根據各人的操作風格和具體情況而做出選擇。
有耐心、有能力研究公司前景的人,就可選擇“價值投資”,一兩年下來,說不定真能再“養”出一個茅台第二或蘇寧第二什麼的。
若喜歡快節奏,或並無能力對公司前景做出研究的人,則不妨順著股“勢”進進出出,隻要真能踏準節奏,收益也不一定不豐。
一、長線是金
1 積小勝為大勝
將錢存入銀行收益率太低這是一個事實,1萬元錢存銀行1年利息才250元,如果將這1萬元買股票放1年,可以說隻要你買的不是曾被惡炒的股票,那麼放1年的收益大多數會大於260元,或者說賺這260元並不需要1年。
如果我們將時間段再放長至3年、5年,乃至10年,那麼完全可以肯定地說,股票投資的收益肯定大於儲蓄、債券等投資品種。這個觀點不僅為世界各國股市發展曆史所證明,也為中國股市10年發展的曆史所證實。
就目前上市的近1000家上市公司股票來分析,如果上市之初買入這些公司股票放到現在,可以說大部分股票收益已有二三倍或七八倍。倒是那些炒進炒出的投機客,自己把自己折騰得死去活來。
2 炒不如藏,換不如捂
“炒家不如藏家,換股不如捂股”,這一股諺,在2006年下半年的行情中得到了充分的證實。
回顧一下2006年以來的走勢,可以發現,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曾經達到過50%以上升幅的個股大約有500多支,而股價曾經翻倍的個股有300支之多,其中翻了3倍以上的有20支左右,分別占深股總數的40%、18%和4%。
按理說,有如此之多的個股股價高比例增長,投資者應該賺多賠少。可是,據有關傳媒反映,大多數投資者還是賺了指數不賺錢。這是什麼緣故呢?
網絡科技股的大幅拉升主要是在2006年的2月中旬以前,以後便一路回落,至今尚未有較好的表現。一部分投資者深套其中,他們是被迫捂股,其中有一些在高位追入的投資者目前很可能還賠了錢。
相當一部分股票在3、4月份年報公布期間漲至高位。這些股票大多有較好業績或經送配除權,在利好出盡後見頂回落。有些投資者沒有掌握好炒作節奏,因而到手的利潤又逐漸減少。
除了上述兩種類型之外,還有不少個股目前即使不是天天向上,至少也是進二退一,仍然處在上升通道之中。
考察這三類個股的總體走勢,不難發現,如果投資者是在其股價啟動的早期介入,那麼,即使在股價上升到最高位時沒有出手,目前仍有不菲的利潤。
比如海博股份,2007年4月20日最低價為10 99元,2007年5月17日最高價14 70元,5月18日除權後為11 11元,5月28日仍有13 21元左右,早期的投資者利潤仍很豐厚。由此基本上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選中了有上升潛力的牛股,隻要確實是在低位介入的,捂股者一般不虧,多數有賺,不少還賺得盆滿缽滿。
那麼,為什麼許多曾經與這些牛股牽手的投資者大多沒有賺錢,即使有賺的也賺得不多,有的甚至還虧了錢呢?
原因有二:一是炒風太熾;二是換股太勤。
許多散戶信炒,當股票沒有炒熱時,一般不會像巴菲特一樣在股價低位買入,然後耐心等待,他們總是在得到有關消息或股價已確實炒起來時才慌忙撲入。由於此時大多股價已處相對高位,有的賺錢空間已經不大;有的害怕被套,略有所得,便早早出手;有的癡心恭候更高的價錢,一不小心就被深度套牢。
許多人還愛換股。有的是因為消息太多,見獵心喜,什麼都愛聽,什麼都想追,可手頭的錢隻有那麼多,於是隻好像猴子掰玉米棒一樣,掰一個丟一個。
股市重勢。既然身處牛市,既然買到了牛股,就要把手中的股票當做聚寶盆,持倉為主,捂股待漲。當然,如果手中的股票升勢確實已盡,及時出手變現,以保衛勝利成果也是必要的。
賺錢的機遇不是隨時都有的,逮住了機遇就必須善加珍惜,這便是炒不如藏,換不如捂的道理。
3 看大市做長線
身在股市,一旦做出大行情的判斷,過分計較日常波動,將會變得無所適從。
2006年上半年的行情沒有清晰的主流板塊,指數總在人們看好時回調、在眾人看淡時回升碎步創新高。深滬交易所上市公司將達1000家,在股票數量上已超過了香港聯交所,齊漲共跌的曆史被改寫了。
2006年底以來,我們不斷地聽到石油、鋼材、有色金屬、棉花等等的漲價聲,這一切的一切,不管虛虛實實,新的經濟上升的跡象已越來越明顯。
大趨勢形成後,並不會因個別莊股的跳水而完結。所以一旦做出大行情判斷,就堅定做多,粗線條看大市,不為小波動所迷惑,直到嗅到中級調整的來臨才退出來。
在曆史高位持股需要勇氣,但沒有耐心和勇氣,又怎能成為股市的大贏家?
4 欲速則不達
李嘉誠曾說:“一個人一生隻需要一間房、一部車、一張床、一條被……”。
擁有傲人財富的李先生有著成功的人生,其財富之巨舉世皆知。而其成功之後說出上述的話,值得我們思考。李先生至今仍生活儉樸,其成功之後依然保持簡單、平靜的生活使其擁有了一份超然心態,同時也悟出了生命的真諦。這應該是李先生不斷走向成功的心得吧!
現代人在喧鬧的忙碌的氣氛中無法做出認真的思考。保持簡單平靜的生活能讓你不受幹擾地獨立思考所麵臨的問題,其結果往往是思想上發生質的飛躍與經濟利益上的共同進步。同時能保持著心靈上的一方淨土。靜坐觀心是培養一個人獨立思考能力的保障。也避免了讓別人告訴你應該怎麼做的人生悲哀。有主見的人自己決定自己,自己超越自己,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
股市的功夫在市場以外,決定投資者命運的是其掌握綜合知識的程度與深度。
新股民初涉股市時最常看的書便是一些大師的各種技術理論書籍。天天放在包裏,每有時間便拿起來讀讀,愛不釋手。其結果是忍不住K線的迷惑,找出一千條理由賣掉了很多後來暴漲數倍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