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中孚卦:言必行,行必果(1 / 1)

第61章 中孚卦:言必行,行必果

微言大義

中孚: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初九 虞吉,有它不燕。九二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六三 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六四 月幾望,馬匹亡,無咎。九五 有孚攣如,無咎。上九 翰音登於天,貞凶。

中孚卦 象征內心誠信。用豚和魚祭祀祖先,可獲吉祥。利於涉越大川巨流,利於占問。

初九安守誠信之德則可獲吉祥;但是如果另有他求則不得安寧。

九二鶴在樹陰之下鳴叫,小鶴應聲相和;我有美酒一杯,願與你共享其樂。

六三遭遇強勁的敵手,有時擊鼓進攻,有時疲憊不前,有時悲憤飲泣,有時慷慨高歌。

六四在既望之日,走失一匹良馬,是沒有什麼災禍。

九五胸懷誠信並係戀他人,沒有災禍。

上九雞鳴之聲響徹天宇,占問則必有凶險。

象曰:澤上有風,中孚。君子以議獄緩死。

古語有雲:"言必行,行必果。"隻有言出必行,重承諾才能帶來積極效應。《中孚卦》象征內心誠信。初九上說:"虞吉,有它不燕",說的正是"一諾千金"可獲吉祥。

"承諾"一向是一個很嚴肅的字眼兒,那是以一個人的人格和形象才能許下的。"一諾千金"的豪情,隻有在真正兌現的時候才顯得那麼偉大;背棄諾言是小人的行徑,沒有人願意接近、幫助這種人,他們也休想得到真正的成功。

東周時,晉文公重耳即位之後,有些小國不願意臣服於他。原國就是其中的一個,原國上下一致認為:"原國雖然是小國,但是始封之君是周文王的兒子,怎麼能夠臣服於一個外逃而回的國君呢?"於是不斷地與晉國發生爭端。

晉文公為了平息事端,爭奪晉國的霸主地位,他決定率軍討伐原國。

當時的原國,疆土不大,人口也不多,但還算富餘。晉文公製定了詳細的戰略計劃,命令部隊隻攜帶三天的糧食去攻打原國,並對眾將士說:"三天打不下來就撤軍。"

晉文公確實有點低估了原國的抵抗能力。原國士兵的英勇也遠遠超出了想像,晉國強大的軍隊果然沒能在三天之內征服原國。

三天的期限到了,晉文公從派到原國的探子那兒得知,原國已經將近崩潰了,隻要再堅持兩天肯定投降。盡管晉文公從戰局中也看出了這點,還是依照約定下令停止攻打,撤軍回國。

許多久戰沙場的將士們看到形勢很有利,都主動地請求帶部隊攻打,但是晉文公說:"信用,是立國的根本,百姓靠它來生存。如果為了得到原國而失去信用,百姓失去了依靠,那我們會得不償失的!"於是說服了這些將軍和士兵,很堅決地撤了軍。

晉文公這次言而有信的舉動不但傳到了原國國君的耳朵裏,也傳到了周邊其餘的國家裏,為以後和平收服各小國埋下了伏筆。

第二年春,晉文公決定再次伐原,但不同的是他讓士兵們準備好充足的糧草,並稱:"不勝利就不還朝!"士兵們鬥誌高漲,知道晉文公言出必行,都想快點結束戰爭回國。

原國人聽到了這次晉文公的約定,知道抵抗也是徒勞,便投降了。其餘的小國也多有投降的,晉文公的名聲也從此開始大振。

戰國時期,商鞅實行變法。為了取信於民,他同樣先做了件立信的事。一天,他指著南門的一根三丈長的木杆說,誰能把它搬到北門,賞給十金。很多人不信,認為這根木頭連小孩都扛得動,哪用得了十金?於是沒人上前去做這件事。商鞅又說:有能扛去的,賞五十金。這時有人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果然賞給此人五十金。這時老百姓才相信了,說:"商鞅是一個守信用的人。"這時他再推行變法,秦人皆信,變法很快推開了。

處世智慧

信譽的力量是無窮的,可以讓我們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能夠得到無數雙援助的手的無私幫助。千萬不能做一個言而無信的小人,否則帶來的隻能是落井下石的悲慘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