鼇拜因何免死?
1.康熙念其功績
號稱“滿洲第一勇士”的鼇拜也是清初期的一大功臣,他早年南征北戰,屢建奇功,後輔助年幼的康熙帝理政,卻於晚期因結黨營私、擅弄朝權而被康熙帝智擒下獄。經審訊核實,鼇拜觸罪30條,應處以革職、立斬,但康熙帝最終並沒有殺他。這是為何呢?
曆史上有種說法是:鼇拜在獲罪後請求覲見康熙帝,他給康熙帝看了早年自己為救康熙祖父皇太極而留下的傷疤。結果,康熙帝念其對上兩代皇帝的功績,終於對他寬大處理,保留了他的性命。曆史上對其免死原因的猜測眾說紛紜,不妨從其家世上找找答案。
2.“瓜爾佳氏”的族裔
鼇拜家族的姓氏為蘇完尼·瓜爾佳,是滿清八大異姓貴族之首,後人簡稱為“瓜爾佳氏”。此族後代在滿清時期出現了不少權臣。聯係一下費英東的家世可知,他與鼇拜同屬“瓜爾佳氏”,事實上,費英東即是鼇拜的伯父,他們都是蘇完部首領“索爾果”的後輩子孫。鼇拜的父親偉齊,是費英東第九弟,而鼇拜又是偉齊的第三子。鼇拜的二哥卓布泰、四弟巴哈、六弟穆裏瑪以及叔伯兄弟圖賴(費英東之子),都是清初軍功卓著的戰將,其家族在滿清可謂是戰功赫赫。鼇拜本人也是如此。
鼇拜同其先輩一樣驍勇善戰並屢立戰功,還被賜予“滿洲第一八圖魯”的稱號。清太宗皇太極去世後,他與堂兄圖賴一起力挺皇太極之子福臨嗣帝(清順治帝),並憑借手中的軍權助福臨登上皇位,因而,他被順治帝封為“一等超武公”,並世襲罔替,還獲賜免死金牌。順治帝臨終時,命鼇拜為輔政大臣,輔佐年紀尚幼的康熙帝。鼇拜的族人中還有許多人享有禦賜免死之恩,其後人在曆朝中也多有權臣。
再看其伯父費英東。被清朝譽為“開國第一功臣”的費英東,因其為女真部統一所創下的驕人戰功而受到滿清曆代皇帝的尊崇。後來,他為保護太祖努爾哈赤而受傷身亡。皇太極常稱讚費英東忠誠勤政,並以此訓誡眾臣,後追賜其享受“功臣配享”之尊。費英東去世後的牌位與曆代帝後一起供奉在滿清太廟。他的子孫也享受免死兩次的恩待。費英東被授為“直義公”,後加封為“一等信勇公”,世襲罔替。康熙帝為他立碑表文,盡敘其功,以表崇敬之意。鼇拜的堂兄圖賴,也是開國元勳,亦獲授“昭勳公”、“一等信勇公”。他的牌位也同其父費英東一起配享太廟。在滿清曆史中,能夠配享太廟的有功大臣僅有十二位,而鼇拜的親戚就獲占了兩席,足可見其家族在滿清的地位。
3.費英東之功的福蔭
由此看來,鼇拜死罪的獲免多少與其家世有關。與漢朝君主多“屠戮功臣”的現象不同,滿洲君主更看重為臣者的功勞,對有功之臣不僅自己念念不忘,還常教育後輩之君牢記他們的恩德。君主對功臣的這種信任,也許可以解釋為何滿清多忠勇之將。費英東便是一個典例,他以一人之功福蔭了幾世子孫,也為後代做了榜樣。他為大清拚下的戰績令數代君主銘記於心,本著對他的尊敬,清朝曆代皇帝都很優待瓜爾佳氏部族,或許這也是種“愛屋及烏”的心理。不過鼇拜本人也是一名功臣,雖然在後期他有專權的行為,但他畢竟輔佐了三世君主,他對清朝的功勞是不可抹殺的。因此,康熙帝最終還是念及了他的功勳,再加上其對費英東後代子侄的“照顧”心理,鼇拜終歸獲免被斬。不過,鼇拜因家族的庇護免死之說多少有些“舞弊”的意味,其真正的原因究竟為何,還須從更多的史料中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