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上篇:經商的智者 第一章 以財富為信念的民族
馬克思說:"錢是以色列人的妒忌之神,在它麵前,一切神都要退位......"猶太人認為,金錢是更為實在的世俗上帝,窮就是罪惡。
上帝最喜歡有錢人
在2000多年的時間裏到處流亡,曆盡流散、迫害甚至殺戮而不被同化,最終成為主宰世界經濟文化的民族,全世界也就隻有猶太民族。猶太人為什麼能夠創造人間奇跡呢?有神學家把它看做是神的旨意,認為《聖經》在支撐著他們的精神世界,因為猶太人不管走到哪裏,總是《聖經》不離手。
但是,如果讓猶太人自己來回答這個問題,謎底也許隻是一個字--錢!因為錢就是猶太人的上帝,至少是他們現實生活中的上帝!
對猶太人而言,金錢是比天國的精神上帝更為實在的世俗上帝。對注重現實生活的猶太人而言,對必須靠金錢生活的猶太人而言,金錢就是世俗上帝--金錢得以使他們的肉體生存,也隻有在世俗上帝保證肉體生存之後,他們才能膜拜精神上帝,追求高貴的精神生活。
有這樣一則笑話正好可以佐證。範因斯坦一家都接受了洗禮,可薩洛蒙仍想同他家結為兒女親家,範因斯坦不樂意了,他對薩洛蒙說:"老弟,我們可不能結為親家呀。原因嘛,第一,你是猶太教徒,而我是基督徒;第二,你窮得跟叫花子差不多,一個錢都沒有。對咱們猶太人來說,金錢可比什麼都重要。"
從笑話中可以看出,範因斯坦拒絕的原因其實並不是因為一個信仰猶太教,一個信仰基督教;而是因為一個有錢,一個沒錢。錢,對於猶太人來說,就是這麼實實在在的重要。猶太民族就是一個以錢為標誌的民族。
另一個笑話更是直接地說明了這一點。一位銀行家的兒子取得博士學位後,改信了基督教,銀行家很傷心。有一天,銀行家看見兩個小孫子剪紙玩,便問他們這是在玩什麼遊戲。兩個孫子說:"我們在玩銀行家的錢!"老家夥一聽,高興極了,"小孫子的身上流淌的仍然是猶太人的血統!"
這兩個笑話都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界定猶太人不要看他信奉的是什麼教,而要看他是不是喜歡錢。他們為了錢,甚至可以改變自己的信仰--其實也沒有改變,因為猶太人的信仰就是錢。
美國贏利最大的出版商、紐豪斯報館的老板紐豪斯,為了掙到更多的錢而放棄了猶太教,但他仍然被公眾看做是猶太人。因為人們界定猶太人的標準不是從宗教信仰上,而是從對金錢的態度上。類似他這樣的人有很多,比如著名的倫敦銀行家哈姆勒、柏林的布萊希羅德等都皈依了基督教。在宗教和"錢"二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猶太人寧可舍棄宗教,也不舍棄錢!
上帝是看不見、摸不著的,隻有錢才是實實在在、真真切切的。有了錢,猶太人才能生存;有了錢,猶太人才贏得了世界的尊重。錢才是猶太人真正的上帝。
猶太人愛錢,這從他們對職業的選擇上也可以看出來。猶太人鼓勵下一代從事醫生、律師、金融家、科學家、商人等職業,因為這些職業的薪水高。有一則笑話就是這樣說的,一位猶太媽媽帶著兩個小男孩走上街,路人問她兩個小男孩多大了?媽媽回答:"醫生三歲,律師兩歲。"
馬克思就說過:"錢是以色列人的妒忌之神,在它麵前,一切神都要退位......現在讓我們來觀察一下現實的、世俗的猶太人......猶太人的世俗上帝是什麼呢?金錢!"那個被猶太人稱為"銀座的猶太人"的日本商人藤田,說得更是直接:"也許幾百年後,地球上所有的人都會成為猶太教的信徒。"
在那些遭受迫害、流散的歲月裏,隻要有錢流通的地方,猶太人就有生存的空間。盡管他們多次被剝奪得一無所有,隻要一遇到短暫的和平時期,他們就能因對錢的精通而迅速崛起。因為對金錢的精通,給他們一點陽光,他們就能燦爛。所以中世紀的歐洲各國,都借猶太人來發展商業。比如法國在200年中竟然6次將猶太人召來並驅逐,他們將猶太人當做發展經濟的種子。
世界各國的人們,對於猶太人這種喜歡金錢的愛好,是這樣評價的:西班牙人說"真正的猶太人會從稻草裏找出金子來";德國人說"猶太人和妓女的要價都很高";波蘭人說"討價還價像猶太人,付起錢來像基督徒";俄羅斯人說"猶太吝嗇鬼最大的懊惱,莫過於不得不放棄自己的皮包";匈牙利人則說"猶太人的上帝是財神"......當然,這些評價有的是出於嫉妒心理。
應該說,對金錢的認識尤其是對錢的重視程度,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商業心態。猶太人就是認為"金錢無姓氏,更無履曆表"。他們不像有些民族那樣,把錢分為"幹淨的錢"或"不幹淨的錢"。他們相信,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都是理所當然、心安理得的。不管是農夫賣米得來的錢,還是賭徒贏來的錢,或者知識分子腦力勞動得來的錢,都是一樣的。所以猶太人會千方百計地經營,以便盡量賺取更多更多的錢。
金錢是人生的護身符
猶太人熱愛金錢,認為賺錢是天經地義、最自然不過的事,如果能賺到的錢不賺,那簡直就是犯了罪,要遭上帝懲罰。
在猶太教經典《塔木德》以及猶太人的智慧中,有著許多熱愛金錢的教誨:
人的身體各部分皆依靠心而生存,心則依靠錢包為生。
傷害人的東西有三種:煩惱、爭吵、空的錢包,其中最傷人的是空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