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成由勤儉敗由奢 “晉俗儉吝”
在資本積累的初級階段,商人們大多是節儉和吝嗇的。所謂“嗜錢如命”,“守財奴 ”,“棺材裏伸手——死要錢”等俗語,多用來形容商人中的吝嗇鬼。
其實,對金錢的占有欲及由此而產生的一係列吝嗇行為到底該貶該褒,很難簡單地下判斷。節儉是美德,暴殄天物曆來為中國傳統道德所不齒;而節儉與吝嗇,有時又實在很難區分。“守財奴”往往是對吝嗇者的貶稱,其實,在商場上混過的人都明白,吝嗇也好,守財也好,作為節儉這是一個成功商人必備的素質之一。
古往今來,許多成功的經商者,都十分注重節儉。“世事無奇,唯忠唯恕;治家有道,克勤克儉”,“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中國傳統文化中,勤儉是最古老的訓誡,總結一國一邦的興衰也往往是“成由勤儉敗由奢”。
第一代的創業者都比較儉樸一些,北方的風俗又比南方淳樸一些,這大概同個人的經曆以及當地的經濟發展、風俗習慣有關。林語堂先生《中國人》一書認為,北方的中國人,往往“習慣於簡單質樸的思維和艱苦的生活”。雖然不能一概而論,大體上是有其道理的。
山西地處黃土高原,山多地少,地麵水資源缺乏,十年九旱,土瘠民貧。因而山西人自古就養成一種艱苦奮鬥、不怕艱險、勤勞節儉、勇於拚搏的美德。所以《詩經·唐風》說山西風俗為:“勤儉質樸,憂思深遠,有堯之遺風焉。”
“晉俗以商賈為重,非棄奉而逐末,土狹人滿,田不足於耕也。太原、 汾州所稱饒沃之數大縣及關北忻州,皆服賈於京畿、三江、兩湖、嶺表(五嶺以南)、東西北 三口(古北口、張家口、歸化城),致富在數千裏或萬裏外,不資地力。”——《五台新誌》
“小狹人滿,每挾貲走四方,所至多流寓其間,雖山陬海皆有 邑人。”——《平陽府誌》
“陽邑(太穀)民多而田少,竭豐年之穀.不足供兩月。故耕讀之外 ,鹹善謀生,跋涉數千裏,率以為常,土俗殷實,實由於此。”——《太穀縣誌》
“我娃娃親,我娃娃蛋,我娃娃長大了 捏蘭炭,捏不來炭吃不上飯;我娃娃蛋,我娃娃親,我娃娃長大了走關東,深藍布、佛頭青 、蝦米海菜吃不清。”——晉中《搖籃曲》
一般生活在自然環境不太好的地方的人,深知生活的艱難,往往勤勞能吃苦,從不做今日有酒今日醉之輩,所以山西民俗儉嗇。勤勞進取、節儉自約是晉商區別於某些南商的明顯特征,使晉商在市場競爭中體現出一種既堅韌頑強,又忠實穩妥的風格。
“晉俗勤儉,善殖利於外”,“晉中俗儉樸古,有唐虞夏之風。百金之家,夏無布帽,千金之家,冬無長衣,萬 金之家,食無兼味……故其居奇能饒。”——《晉錄》
“新安奢而山右儉”。——《五雜俎》
“初歲業嚐中耗,厲誌經營,用能複殖其產,尤慎於出納,終其身, 未嚐有錙珠濫費,蓋天性然也”。——《儒官東泉王公暨孺人馮氏崔 氏楊氏合葬墓誌銘》
明末清初之際的思想家顧炎武(1613~1682),曾到山西做過實地調查,他在《肇域誌》一書中這樣評論山西:“昔人言:山西厥土磽薄,故民多貧;厥俗勤儉,故用僅足。”也就是說山西惡劣的自然環境促使山西人依靠勤儉維持了生存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