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 第十七節 高壓鍋的發明(1 / 1)

第四章 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 第十七節 高壓鍋的發明

法國德尼?帕潘(1647-1712)是一位在大學學過醫的醫生兼物理學家,由於畢業後在巴黎結識了荷蘭科學家惠更斯,便轉向物理學研究。後來他到了倫敦,成為英國物理學、化學家波義耳的助手。他於1680年被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668-1704在馬爾堡任數學教授。

17世紀70年代的一天,他到阿爾卑斯山旅遊,在山上野炊時發現,在高山上,食物要比在平地時更難以煮熟,不得不費去很多時間煮食物。這是什麼原因呢?經過分析後得知,這是由於高山上的氣壓比平地更低,因而水的沸點也會比平地降低,食物在低氣壓、低沸點下就難以煮熟。他受此啟發,逆向思維,如果增大氣壓,提高沸點,不就可以使食物易於煮熟而節約時間了嗎?

他開始試驗,終於在1679年發明並公開演示他的"家用壓力鍋"即"高壓鍋",後來人們又稱為"帕潘鍋"。一個金屬容器有一個蓋得很緊的蓋子,由於水燒開後水蒸氣跑不出去,所以鍋內氣壓增高,提高了水的沸點,易於煮熟食物。不過,與現代壓力鍋相比不同的是,這種壓力鍋的蓋子上沒有裝上安全閥。

1680年12月8日舉行的皇家學會委員會議決定出版帕潘的名為《新的烹調器》的小冊子。帕潘在給皇家學會的獻詞中謙虛地說:"這本小冊子中沒有稱得上遠見卓識的東西,對這樣的讚揚受之有愧。"

這本小冊子包括一本壓力鍋結構圖和詳盡說明壓力鍋結構的文字。他在小冊子中寫道:為了防止爆炸,帕潘在蒸煮器的頂部插入了一根管子。管的頂端由閥門封閉,借助懸吊於杠杆一端的重物來保持封閉狀態。

他還用若幹章的文字詳介用它煮羊、牛、羔羊、兔子、鴿子、鯖魚、鰻鱺等肉類和大豆、青豆、櫻桃、醋粟等食物的情況。"我所取的是牛骨,這些骨頭已幹置了很長時間,但從未煮過,而且是腿骨上最堅硬的部分;我把這些骨頭放在一個小玻璃瓶中,加上水,把它跟另一個也裝滿骨頭和水的玻璃瓶一起放在這機器上,但後一個瓶裏是肋骨,並未煮沸過。然後用火加熱,直到裏麵的水滴在3秒鍾內幹涸,壓力達10個大氣壓(1個大氣壓約等於105帕),這時將火去除。我用檸檬汁和糖加以調味,然後品嚐它一下,味道也極其鮮美。"

他在該書中一再強調,用這種烹調器具和方法,能保留用其他方法無法保留的香味和營養成分。並闡述了這項發明對船上的廚師、糖果和飲料製造商的使用價值。

不過,從1679年帕潘發明壓力鍋之後至20世紀之前200多年內,壓力鍋並未在人們日常的烹飪中得到普遍應用。其主要原因是,人們害怕高壓會引起爆炸。這種情況一直到20世紀研製出現代壓力鍋,並在美國得到普及後,才有所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許多製造商開始製造壓力鍋,並大肆宣傳壓力鍋既省時間、又省燃料,而且說明了壓力鍋嚴格的製造標準,並留有很大的保險係數,是一種安全高效的廚房用具,這才使高壓鍋大舉進入家庭廚房。家用高壓鍋內氣壓可達到1.3個大氣壓,這時水要108℃才沸騰,在這樣高的溫度中,食物很快會被煮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