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將忠誠loyalty、謹慎prudence、善辯debating skill、謀略artifice、精確precision、堅忍perverance、博學knowledge、勇敢ce、謙恭modesty等品性,作為一位理想外交家所應具備的條件,並用以衡量曾紀澤,可以說,他很夠格。他忠誠謹慎,是得自於家教;他謀略優長,能言善辯,臨危不亂,勇於任事,在他使歐(英、法、俄)八年的長時期中,也曆有表現;他堅忍不撓、不向暴力低頭的“挺經”精神,謙恭待人恂恂儒者的處世態度,更出自他父親(曾國藩)的心傳。但他最大的缺陷,實在於“博學”一項——缺乏近代外交的訓練與深刻的國際政治(與國際法)知識。例如在越南交涉中,由於他對法國政治的了解不夠深入,他似乎過分重視法國政黨間對越南政策的歧異性,因而力主在越挫法凶焰,以求扭轉局勢。事實上法國侵越的形勢已成騎虎,即使反對黨繼起當政,法國的對越政策,當也不會作何重大的轉變,而接受他中法分護越南以中圻廣平關為界的擬議的。而且,他將中國備戰的實際情況,估計過高,他的外交行動,與清廷(中央)的決策,亦乏配合。因此,他向法國力爭中越宗屬關係的各項辯論,常被法人認為是“虛聲恫嚇”。這對一位外交家而言,實際在上述“精確”(precision)的原則上,犯下錯誤。而且他在與法國交涉時,舉止過於直率,完全失去了外交家進退裕如的地位。他所犯的嚴重外交錯誤,係當法軍攻陷(越南北部)山西後,法人歡欣慶祝,他以出使英法公使的身份,竟在德國報紙上公開加以譏訕,並將山西之戰與普法戰爭中法軍在色當(Sedan)的大敗相比較;法人大為憤怒,國會議員欲“傾國之力,以與為難”;德國外交部也認為此舉“失體”。這可能是由於他的情緒激動,又對近代國際外交的慣例不甚熟悉所致。
但是,無論如何,像曾紀澤這樣的人物,在當時(清廷內外)的大員中,已是鳳毛麟角絕無僅有,何況他對近代西方的知識,一直都保持虛心學習的態度,實在已算難能可貴了。左宗棠稱道他,“博通經史,體用兼賅”,“奉命出使,於交涉事件,隨事執中,寬而有製,內則成乃父未伸之誌,孝不違親,外仍慎與國邦交之義,誌殷補袞”,推薦他堪任兩江總督的要職,“若畀以疆圻重任,必能肅海防而戢群族淩囂之氣”,“張之洞雖名重一時,若論兼通方略,似尚未及曾紀澤也”。梁啟超推崇他和魏源、郭嵩燾同為近代中國早期講求西學的先驅人物。美史家馬士(Hoa B.Mor)讚揚他為中國不流血的外交勝利,開創先例;都是很公允的論斷。(見本書,頁三二三—三二五)。
如果我們將忠誠loyalty、謹慎prudence、善辯debating skill、謀略artifice、精確precision、堅忍perverance、博學knowledge、勇敢ce、謙恭modesty等品性,作為一位理想外交家所應具備的條件,並用以衡量曾紀澤,可以說,他很夠格。他忠誠謹慎,是得自於家教;他謀略優長,能言善辯,臨危不亂,勇於任事,在他使歐(英、法、俄)八年的長時期中,也曆有表現;他堅忍不撓、不向暴力低頭的“挺經”精神,謙恭待人恂恂儒者的處世態度,更出自他父親(曾國藩)的心傳。但他最大的缺陷,實在於“博學”一項——缺乏近代外交的訓練與深刻的國際政治(與國際法)知識。例如在越南交涉中,由於他對法國政治的了解不夠深入,他似乎過分重視法國政黨間對越南政策的歧異性,因而力主在越挫法凶焰,以求扭轉局勢。事實上法國侵越的形勢已成騎虎,即使反對黨繼起當政,法國的對越政策,當也不會作何重大的轉變,而接受他中法分護越南以中圻廣平關為界的擬議的。而且,他將中國備戰的實際情況,估計過高,他的外交行動,與清廷(中央)的決策,亦乏配合。因此,他向法國力爭中越宗屬關係的各項辯論,常被法人認為是“虛聲恫嚇”。這對一位外交家而言,實際在上述“精確”(precision)的原則上,犯下錯誤。而且他在與法國交涉時,舉止過於直率,完全失去了外交家進退裕如的地位。他所犯的嚴重外交錯誤,係當法軍攻陷(越南北部)山西後,法人歡欣慶祝,他以出使英法公使的身份,竟在德國報紙上公開加以譏訕,並將山西之戰與普法戰爭中法軍在色當(Sedan)的大敗相比較;法人大為憤怒,國會議員欲“傾國之力,以與為難”;德國外交部也認為此舉“失體”。這可能是由於他的情緒激動,又對近代國際外交的慣例不甚熟悉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