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性情篇 第十二章 模糊,才是境界
雖然,最早把圓周率 3.141 592 6~3.141 592 7之間的中國人祖衝之(公元 429-500年),比歐洲人的精確至少早了 1000年,但更多的中國人所擅長的,所信奉的,還是模糊,習慣了,也喜歡模糊。
2013年1月北京乃至大半個中國鬧霧霾,有人改寫了《北京北京》,唱得很好,網上傳唱很廣,裏麵描述華北超級霧霾天氣用了"仙境"這個詞兒。
啥叫仙境?
--模糊唄!
看古書,《西遊記》《紅樓夢》《封神演義》《鏡花緣》《山海經》……雲霧繚繞,煙濤明滅,所謂雲階神霄,就是仙境!
哦--中國文化中的仙境,中國人情中的仙境,第一要素是模糊,模模糊糊。
看中國古代的風景畫吧,基本上都是灰蒙蒙的,模模糊糊、若明若暗講求那叫"意境",再看看西方的那些油畫、風景畫,哪一幅不是色彩斑斕、鮮豔亮麗的,想象一下阿爾卑斯山的明朗秋色,再想象一下黃山的雲籠霧罩,差不多就已經足夠感覺的了。我不大懂畫,可看我們那些名畫如《溪山行旅圖》《富春山居圖》《遊春圖》等,再對比一下《金色的秋天》《農村風景》《奧芒斯河穀》《垛草》等那些西洋名畫,感覺上就立刻明了了。
那要怎樣的視覺感受才好呢?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綠》裏描述了這樣的需求:
我曾見過北京什刹海指地的綠楊,脫不了鵝黃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見過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綠壁",重疊著無窮的碧草與綠葉的,那又似乎太濃了。其餘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
濃也不好,淡也不好,不清不楚才是妙,看不清楚,當然也說不清楚。
引申一下:人世間,若是真的什麼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可就會有點兒活得受罪了,若要像神仙一樣活著,那就別太明白,別太清楚。
事實上,即使是最科學的科學:數學,到了 1965年,還是生出個"模糊數學";即使是發展到 20世紀的物理學,愛因斯坦、海森堡那樣的高智商人物,也都得出了一個"測不準原理",因為到了很高的高級,反倒說不清楚了。同樣,所謂高層次的一些人,做的好些事情,也是讓正常活著的大多數人說不清楚,甚至匪夷所思的。即使是白頭偕老的恩愛夫妻,幾十年下來,問誰能說得清楚對方究竟有哪些優點呢。
人是什麼?很多字典、詞典、百科全書都說不清楚,所以可以幹脆把人定義為"說不清楚"。模糊一些才是真正的人味兒,要和活的真人好好地交往,可能越追求精確,就越減少了人的味兒。
見過好多家企業,跨國公司、央企巨頭、民營私企,大到千億,小到百萬,粗略歸納一下,發現那些特強調流程的科學、係統、嚴謹的現代化、信息化管理,往往是會降低企業的執行力的,當然也就降低了在"說不清楚"的社會環境中的競爭力。
因為模糊,所以受歡迎的商品是"有點兒甜"的農夫山泉,其實我們知道沒加糖,是"我們能證明,你看起來更年輕"的化妝品,其實我們知道隻會更老。
因為模糊,所以在酒店餐館,服務員上的第一瓶名酒可能是真的,喝完再上酒,那第二瓶、第三瓶後無須上真的,因為客人酒後喝得"不清楚"了。至於到了夜總會、歌廳、酒吧等夜店,高檔"洋酒"之類似乎更理所當然是假的了,因為客人們在迷離閃爍、忽明忽暗的燈光下,惺忪眼神肯定看"不清楚"。
因為模糊,所以一對男女,最讓人們關注興趣、成為別人話題談資的時候,往往是他倆關係還不明朗難以說清楚的時候;同樣,最讓他倆彼此覺得美妙神秘、激動忐忑而又興奮向往的時光,也正是他倆間的關係還不明朗的時候。
因為模糊,所以和大多數歐美人不同,很多中國人並不把上班和下班的時間分得很清楚,尤其是成功的精英們,可以在辦公室聊天吃飯,卻在足療桑拿房談業務簽協議。
因為模糊,所以中國人情感裏,家和國兩個字被緊密連在一起,成為一個固定的詞語概念,也成了一種傳統的思維定式:國家。而看英語 country或state或nation,和 home或者 family好像並沒什麼密切關係的,法語、德語也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