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交情篇 第五章 隨便(1 / 1)

第二卷 交情篇 第五章 隨便

常見的一件人情小事:

某EMBA學生是挺大的一家公司的董事長,一天,教授應邀去看看。

董事長高興地把教授迎進氣派的辦公室,熱情招呼著:"歡迎啊歡迎!老師快請坐,您喝點兒什麼啊?"

老師客氣地說聲:"隨便,嗬嗬,隨便。"中國人差不多都這樣的。

如果非要對這句話、這兩個字再琢磨一下,可能會發現原來並非如字麵那麼簡單:這是他真實的需求嗎?他真的隨便喝什麼都行嗎?還是喝不喝都隨便呢?若這學員真的倒杯白開水,遞給他喝,該會怎樣呢?

他不是說"隨便"嘛。

按他的話,真的隨便?人家老師難得上門來一趟,是稀客也是貴客,就一杯白開水?將來和大家聊起來,都是體麵人,也許多少有點兒失望的語氣了。結果這位學員可沒麵子呀。

當真君子之交淡如水?怎麼說你總不至於連點兒茶葉也沒有,或者飲料、果汁、礦泉水,哪怕一罐不怎麼推薦的可樂也行呀。

嗬嗬,一個"隨便",原來是個測驗。

因為測驗者別無選擇。

老師也難,回答喝什麼的時候,若說就白開水吧,似乎有點兒掉價,好歹也是有品位的考究人;可若開口就是自己喜歡的太平猴魁,或者陳皮普洱。那可會讓對方心裏歎氣:這也太講究了吧!

老師要體現隨和大度,重情輕物,可又不能沒點檔次品位,說著隨便,卻能感受出自己在對方心裏的分量;學生既要盡量給老師麵子,也不能打腫臉充胖子,嗬嗬,體麵人的麵子,都在於對這個"隨便"的體味與把握了--就是人情。

這事兒在太多的場合會經常遇到,對親屬、對賓客、對領導,做到位都不容易,做出感情和利益的增值更不容易。若飯館真的折騰出一道叫"隨便"的菜,那還真未必上得了台麵。

人那麼複雜,怎麼能用清晰、精確來描述?又怎麼能用清晰、精確來表達兩人間的人情尺度?可以對關係不大的人或事說"隨便",對沒興趣的事物說"隨便",考量別人時說"隨便",鬥智鬥勇時也會說"隨便"……"隨便"式的人情話,還有"差不多""原則上""基本上"……俗話說人情味兒,啥叫味兒?就是說不清楚。對成熟的中國人,似乎不需要格外解釋,因為也很難解釋清楚,"差不多就是那個意思"。

宇宙出於混沌,模糊中有辯證,有運動,有矛盾,人情是一種模糊的相對精確。南京有位大學教授,還專門建立了一個"國際商務溝通中模糊語言的應用模型"。

除卻專業領域的精確價值和生存中不多的原則,中國人提倡"隨便",適應力強,樂觀豁達,寬容大度,可以少些計較追究,少些尷尬,少些煩惱,多點兒輕鬆,多點兒人情味兒,多點兒回旋餘地。

很多課上我說過:"模糊需求藏機會。"人們說"隨便"時依然是帶著期待的,能否給一點兒驚喜呢?"隨便隨便",看你如何隨機應變,雖然累了點兒,可經常磨煉,益智提神,久而久之也就不以為累了。

怕累也行,學洋人:您是要咖啡還是茶?龍井還是鐵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