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交情篇 第九章 幸福之家幾口人?
雖然長期講"營銷整合與創新",可心裏還是常常失望於不少廣告缺乏人情味兒,太缺乏,甚至沒了人味,譬如你看那麼多汽車的電視廣告裏,除了幾個角色人物,虛假的駕駛,而周圍的、經過的,整個兒就是一個無人之境。
而引起我最多疑問的就是:幸福之家幾口人?
看慣了無數表達幸福家庭的廣告畫麵,初夏的傍晚,在一幅銀行廣告的巨大光牆前,偶一凝神,覺出些不對勁來:
原來,畫麵上隻有五個人:倆老倆中一小。這兩"中"無疑是父母了,可這兩"老",該是誰呢?是爺爺奶奶?還是外公外婆?
為什麼少一對?為什麼非要少一對?為什麼都少一對?五個人,難道是為了對應中國文化的"五行"代表"金木水火土"?
想必是沒有回答解釋的,想來也沒有什麼人問過?
站在畫麵前浮想聯翩,很羨慕這個孩子,擁有著 2+4的愛護,應有盡有,甜水裏泡大,得到了他的上兩代人當年連想都不敢想的無數"最好的"。
然後呢?
可是再往明天想,很同情這孩子,承受著 2+4付出的愛,就得承受著 2+4的期望,承受著 2+4的指揮,承受著 2+4的負擔,還有……都不敢深想了。往後天想,還有個和他一樣承受 2+4的負擔的女孩子,那時的一個幸福家庭,該是幾口人呢?情何以堪。
俗話說:一子為險子,二子可選子,三子得兒子。人世命運的悲哀莫過於無法選擇,對父母、對子女都是一樣。
苦難是人生最偉大的老師,也是人生所必需的經曆。但是,人在何時遇上這些"老師",便有了大不相同的人生境遇,也就有了大不相同的命運結果。少年時候若遇到太多"最好的",享受無憂無慮,享受應有盡有,以至於在人生某個時刻與那"老師"不期而遇時,便手足無措。典型的就如同"富二代""官二代"們各色各樣的敗家醜事和荒唐官司,上網搜一搜,鏈接的網頁故事,早就過了上萬上億條。
若有兩個或以上的孩子,父母少不得會用一個來影響、壓製(或者叫調節)另一個,掌握主動權。中國的父母們,即使在外管不了一個部下,在家裏、在孩子之間進行管理的能力,卻似乎與生俱來,運籌策劃成竹在胸,尤其是在他們長大以後。其快感與成就感,絕不亞於管理一支軍隊或者一個大公司。若隻有一個,那個憋悶就甭提了。
更糟糕的是,反倒是被那一個苗苗管住了上麵的兩個、四個。嗬嗬,也好,孩子倒是從小就在家裏學會了管理:如何利用、指揮、控製、激勵、協調父母與祖父母、外祖父母,三十六計輪著用,合縱連橫都好使。
不過,他們可實在是缺少和同齡人溝通的能力,太缺少對付無親無愛的人的能力,更缺少應對各種意外困難的能力,尤其缺少的,是用情的意識和習慣-- 1∶6以稀為貴,受愛太多,無須對長輩用情,也無暇感恩了。
再扯遠點兒,少不得,要說到三十年前的政策,說到計劃生育:隻生一個好。其蠻橫如:打出來,流出來,就是不能生出來。在農村的廣闊天地裏,牆上、路邊和村口,無數這樣的標語,就硬生生地把人情與傳統壓製下去了!
計劃生育,隨著三十多年的灌輸,"生一個",也就成為無數人的"人之常情"了。管理的學問說到底,就是"沒有合理不合理,就看接受不接受"。時間長了,也就習慣接受了唄。
如今,不少人開始操作和謀劃二胎了,這種博弈,起碼可以有助於中國人感受家庭的樂趣,人情當然會稍濃起來。
說不定,街上"一家五口"的廣告設計者們,就是想給那些人生先甜後苦的 80後、 90後、 00後們進行一點兒心理減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