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世情篇 第五章 信封,為何不叫錢封
甭說中國,大概全世界的信封,常見用來裝錢的,都要比裝信更受人喜歡吧。所以,當初為了裝信的需求而產生,漸漸的,大大地變了用途。發揮一下想象,發現錢和信,在某種程度上,原來也很有關聯:沒錢,人家不信。有了錢,就能讓人信。譬如你說你的產品好服務好公司好,沒人信怎麼辦?
花上一筆錢,上重量級電視台廣告投標,一年砸下幾個億,再砸互聯網和報紙、廣播、路牌、車身等。信不?信了!當然給電視台的錢也可以用信封裝,那是本票、支票或者彙票。想當年自己編報刊當記者,也拿過幾個兩三百元的"發稿費"信封,想來今天的行情該漲了。除了衙門,大凡企業開新聞發布會的,少了"信封",焉能發布?回來後發通稿,上專題,報紙雜誌電視廣播上說多了,世上的人們,就信了。
可因為自己那廟小,分量不夠,所以當年還沒拿過更厚重的"封口費",那信封裏可至少要幾千元鈔票呢,關鍵詞就不再是"信"而是"封"了。
信封裏裝滿錢,拿了就是個人情,能讓人信,也能封人。
信封更多是裝錢,要說這世上的物事,大凡變化了用途的,那後者一般都要比原先的更高身價,更受人喜歡、歡迎。雨傘變成遮陽物,就貴多了。眼鏡拿掉鏡片成為臉部裝飾品,也貴。房子成為賺錢的玩意兒,房地產商於是發了。香煙是非常有害身體的,可作為中國人情的重要禮品時,就能有上千一條的身價了。在中國,有天價的外國服飾化妝品,天價的外國汽車和電器,天價的外國手表和菜刀,就是沒有天價的外國香煙,是人家洋人還沒"開竅"把香煙當做禮品嗎?
把人造褪黑素這種安眠藥改叫禮品,就有了"送禮隻送×××",還增出了"孝敬爸媽"的功效,說多了,身價高,忒暢銷。
反過來也是一樣, 2012年底,當茅台五糧液被當做"嚴禁公款吃喝"的風向標之一時,價格倏然而下,一個月裏跌掉 20%。本來嘛,那酒在國人的情懷裏,根本就不是酒,是身價地位或某種規格的象征。
當然也有例外,一位在課堂在學界很受歡迎的教授,如果換了個用途功能,當個或大或小的官兒,當個上市公司獨立董事,依中國人的人情,他在人們心裏將不會那麼受歡迎了。
人情,總是應時應勢而變。譬如活的第一需要是吃飯,可到了今天,餓死的人越來越少,於是吃飯的意義就不在吃了,在於吃什麼、為啥吃、和誰吃。和家人以外的人們吃飯,可以叫"飯局",這個局,未必就是花錢的人設的,卻是參與者心照不宣的,而多數去吃飯的,就隻是去當棋子、當撲克。
從"股神"巴菲特首創午餐拍賣以來,這個噱頭越炒越熱。如今與其同吃一頓中飯就要花 345.6789萬美元,而六年前一個叫段永平的中國人隻花了 62.01萬美元。
都說 2012年經濟不景氣,那就來看看這一年中國生意人們的"吃飯資格費"標準吧:
和51歲的史玉柱吃飯要花 213萬元,和 61歲的任誌強吃飯要花 45萬元,和 84歲的茅於軾喝茶要花 25.9萬元。吃飯喝茶是表,聽話學道是裏,誘發別人更高的需求。顯然相比之下,學者的話與理,便宜些。
北京大學一個研究中心和智聯招聘聯合發布的《 2012年中國最佳雇主報告》顯示,大學生希望到國企工作的占總數的 36.3%,而 2000年時的多項調查顯示選擇"外企私企"的大學生高達 47%。
2012年全國公務員招考 133萬人報名,據《創業家》雜誌 10月29日微博披露,美國 3%大學生願考公務員;日本就業中,公務員排在榜單第 53位;英國公務員甚至進入 20大厭惡職業榜;而中國 76.4%的大學生願意報考公務員。
看得出,雖然民企私企的身價應時應勢而變,但公務員的身價在這幾十年間一直隻漲不跌。那麼,真的就會這麼一直漲下去嗎?
孟子曾有過句名言:"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世界之妙,世界之難,都在於一個"變"字,人的認知和事物的價值,更是如此。
不用靜止、孤立的眼光看待事物看待人,才能感悟真正的人情。
再說得直白點兒,中國人越來越有錢,所以越是合乎有錢人的性情的,就越受市場的鍾愛。中國人越來越有文化,所以越是合乎理性中庸的,就越受民眾信仰。
形式並不重要,甚至語言也是,重要的是形式裏麵包含著的核兒。信封也好,煙、酒、補品也好,吃飯、房子、職業也好,隻是外形,裏麵裝的都是人心、人情。
將來,那信封會用來裝什麼呢?
就裝自己想要裝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