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將相群英 第5節 華歆是為虎作倀之輩嗎?(1 / 2)

第二章 將相群英 第5節 華歆是為虎作倀之輩嗎?

在記載晉人德行的《世說新語》中,華歆是一個品行低劣的人物。《三國演義》有也有“華歆謅事魏,故草次詔,威逼獻帝降之”的描寫,但是正史《三國誌》中卻認這華歆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物。那麼華歆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京劇《白逼宮》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皇位不保,便與伏後商議,草就血詔,意圖奪權,東窗事發之後,曹操派華歆“勒兵入宮”,華歆“壞戶發壁,牽後出”,將伏後毒死,並殺皇後兄弟及親族為數甚眾。京劇《受禪台》(又名《獻帝讓位》)中,劇中的漢獻帝劉協,掛白須,著素衣、手捧玉璽,滿懷喪國之痛,唱腔淒慘;太尉華歆,金冠玉帶,翎羽高挑,按劍逼帝,揮來使去,又是一副奸臣模樣。由此有人便認為華歆是一個為虎作倀的小人,那麼正史中的華歆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三國誌·華歆傳》記載:“王芬與豪傑謀廢靈帝”時,“呼歆、洪共定計,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廢立大事,伊、霍之所難。芬性疏而不武,此必無成。而禍將及族。子其無往!”。而後來,王芬等人果然失敗,由此可以看出,華歆是一個非常有眼光的人。一個非常有眼光的人,不可能如《世說新語》中所記載“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般貪財和“又嚐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般浮華。《三國誌》中還記載說,華歆做高唐吏時,“議論持平,語不毀人”,而當他出任豫章太守時則“為政清靜不煩,吏民感愛之”。由此可見,華歆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物。

關於漢獻帝“衣帶詔”事件,史書中有以下幾個方麵的記載:

《後漢書·獻帝紀》記載:“五年春正月,車騎將軍董承、偏將軍王服、越騎校尉種輯受密詔誅曹操,事泄。壬午,曹操殺董承等,夷三族。”

《三國誌·武帝紀》記載:“五年春正月,董承等謀泄,皆伏誅。”

《三國誌·先主傳》記載:“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

《資治通鑒》記載:“初,車騎將軍董承稱受帝衣帶中密詔,與劉備謀誅曹操。”“春,正月,董承謀泄;壬子,曹操殺承及王服、種輯,皆夷三族。”

且不論曹操殺董承與伏皇後的作為是否正確,隻就史料來說,以上的所有記載中都沒有出現華歆,所以就更不可能有華歆“將伏後毒死,並殺皇後兄弟及親族”之事。

而關於“按劍逼帝,揮來使去”的《受禪台》,更是子虛烏有的事。《魏書》中關於魏文帝代漢自立有這樣的一段記載:“文帝受禪,朝臣三公已下並受爵位;歆以形色忤時,徙為司徒,而不進爵。魏文帝久不懌,以問尚書令陳群曰:‘我應天受禪,百辟群後,莫不人人悅喜,形於聲色,而相國及公獨有不怡者,何也?’群起離席長跪曰:‘臣與相國曾臣漢朝,心雖悅喜,義形其色,亦懼陛下實應且憎。’帝大悅,遂重異之。”這就更加證明,正史中的華歆不僅不是一個為虎作倀的逼宮之輩,而且是一個十分感念舊情的人。所有的正史都對華歆作了正麵的評價,比如《魏書》中說,華歆“性周密,舉動謹慎”。陳壽在《三國誌》中稱華歆道“清純德素”,為“一時之俊偉”。而注《三國誌》的裴鬆之則讚譽華歆為“積德居順,其智可及也”,還評價他“事上以忠,濟下以仁”。有的史書中還特別提到華歆“素清貧,祿賜以振施親戚故人,家無擔石之儲”,雖居三公之位,但是家庭生活卻非常簡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