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璋不由打量了一眼少年皇帝,但見少年皇帝,麵容俊朗,眉清目秀,隻是眉宇之間流露出的陰鬱,讓整個人顯得深沉了許多。
“為大漢蕩平不臣,是臣分內之事。”劉璋道。
皇帝輕咳一聲,有宦官於百官前宣讀聖旨。
“今有蜀侯,心為大漢,蕩平叛逆,功勳卓著,特封賞蜀侯為蜀王,食邑成都城,官拜大將軍,領大漢軍事。”
劉璋對此,似乎早有所料,起身道謝。
百官看向劉璋的目光,則是更加的複雜了,大將軍,蜀王,地位是何等的顯赫,其他諸侯不能封王,那是因為他們是異姓,而憑借劉璋的功勞,封王,並無不妥,不會引來朝臣的反對。
再說劉璋剛剛平定叛逆,聲勢正隆,在這樣的時候站出來反對劉璋,和找死是沒有多大的區別的。
就算是皇帝,在麵對劉璋的時候也是要客氣三分的。
觀看朝堂上的形勢,就能知曉其中的利害了,皇帝在與劉璋交談的時候,並沒有坐在龍椅上,反觀劉璋,舉止自若,沒有因為身處朝堂而有絲毫的畏懼。
且劉璋在進入長安之後,直接接管了城內的軍事,就連皇宮的守衛,也是在劉璋的掌控下,可以說皇帝和百官的安全,已經掌握在了劉璋的手中。
劉璋這樣的舉動肯定是不妥當的,不過以劉璋此時的威勢,做出這樣的事情,又是那般的理所當然,仿佛一切是順理成章。
“趙雲率領騎兵,突襲叛逆有功,擢升為揚威將軍,李嚴作戰有功,擢升為強弩將軍,張任作戰有功,擢升為平虜將軍。”
三人出列道謝。
三人的官職並不顯赫,以張任的平虜將軍,品階最高。
比之皇帝動不動就封賞侯位、高品級將軍,劉璋的舉薦名單,可謂是中規中矩。
不僅武將,劉璋麾下的文官也是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封賞,朝中重要的官職中,有著不少是屬於劉璋的力量了。
既然皇帝和百官在長安,而劉璋打算在三輔之地發展,肯定不能少了屬於自己的力量,不然的話,就會逐漸為朝堂上的老狐狸架空。
皇帝之前封賞的官職,劉璋沒有過多的幹涉,這也導致楊定、董承、楊奉等人的武將階位,比之張任、趙雲等要高了許多。
封賞,要有度,對此劉璋是清楚的,朝堂上,可以有自己的人,不能身居顯赫的官職,他蜀王、大將軍的身份,已經足以應對很多的情況了。
麾下的文官武將,不能說因為此事而得到大肆的封賞,那樣的話,對長久的發展是不利的。
再說,僅僅是有官職而沒有實權的話,又有什麼意義呢。
如同皇帝封賞的官職,連他們的俸祿都無法支付,有的僅僅是職位罷了,這樣的官職,得到了又有什麼意義呢。
不過這樣的封賞,已經是劉璋麾下文官武將預料之外的喜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