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曠代奇才?(1 / 2)

第二章 曠代奇才

先秦時代絕大多數思想家的生平資料,在現存的曆史典籍中保存甚少,尤其是道家人物,更是如此。因此,後人不可能對他們的生活曆程和行蹤事跡作比較完整的、係統的、具體的敘述。這就使得他們的生平事跡,在今天看來變得撲朔迷離。就莊子來說,現存唯一比較可靠的資料,就是司馬遷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所附的僅有234個字的《莊子列傳》。除此之外,雖然在《莊子》一書中有關莊子的記載有30則之多,但那些“事跡”大部分為寓言,不能作為了解莊子生平和文化性格的資料來使用;隻有少數故事,與《史記》以及《莊子.天下篇》等所載莊子性格思想比較接近,學者們認為有比較大的可信性,至少可以說是透露出一些莊子生活的真實信息,可以作為了解莊子生平的參考。我們就根據《史記》和《莊子》中有關莊子的記述,對莊子生平和文化性格作一個簡單的介紹。莊子,姓莊名周,是戰國時宋國蒙(今河南省商丘市東北約20裏處,另一說是今安徽蒙城縣)人,其生卒年月不可確考(近人有多種說法,大致都在公元前375年到前275年之間),活動的主要年代在齊宣王、梁惠王時期,與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為同時代人,比楚國大詩人屈原稍早,相當於戰國中期。他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又一重要代表人物。莊子不僅是我國文化史上一個具有獨特個性的哲學大師、思想大師,而且也是我國文學藝術史上一個成就卓越的文學大師、語言大師。他闡發了道家思想的精髓,發展了道家學說,使之成為對後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流派——莊子學派。莊子早年曾做過管理漆園的小官,後隱居不仕。楚王聽說他很有才能,曾派使者帶著厚禮去聘請他做國相,被他拒絕。他笑著對使者說:

“您難道沒有見過供祭祀用的犧牛嗎?活著時人們對它精心喂養,給它佩上華麗的衣飾,但是當祭祀時,就要把它送人太廟殺死,充當祭品。這時它再想做個一般的牛,還能辦得到嗎?您還是趕快離開吧,不要玷汙我。

我寧肯在貧賤中生活,也不願被國君所束縛。我要一輩子不做官,來實現自己的誌向。”(見《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他的“誌向”就是追求個人的自由幸福。這點在後麵介紹莊子的思想時還要談到。因為莊子不願做官,甘居貧賤,所以他一生都是在窮困潦倒中度過的。他主要靠打草鞋和釣魚為生,有時不得不向友人借貸;他穿粗布衣裳,有時還得打上幾個補丁;他住在窮閭隘巷,有時竟餓得麵黃肌瘦,精神疲憊不堪。盡管如此,他仍然鄙薄富貴,視之如腐鼠。他的好友惠施在梁國為相,一次他前去相會,有人在惠子麵前挑撥說,莊子這次來梁國,是想要代替你做國相。於是惠子感到有些恐慌,在國內搜尋莊子,一直搜了三天三夜。莊子便去見他,並對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名叫鷦,您聽說過嗎?鵷從南海出發,向北海飛翔,一路上不是高大的梧桐樹它就不落在上麵休息;不是純潔的竹子的果實它就不吃;不是甘美的醴泉之水它就不喝。這時有隻貓頭鷹揀到一隻腐爛的老鼠,鷦正好飛過,貓頭鷹以為鵷要來搶奪它的腐鼠,仰起頭來瞪著鵷叫喊:‘嚇!’現在您想用你的梁國來‘嚇’我嗎?”(見《秋水》)在這個故事中,莊子以鴆自比,用貓頭鷹來比惠施,從而使讀者清楚地看到以惠施與莊子為代表的兩種不同人物的迥然不同的心態。大概是由於惠施的介紹,莊子在梁國會見了梁王。梁王看見他衣衫襤褸,便問他:“先生怎麼這樣疲困啊?”莊子回答說:“這是貧窮啊!而不是疲困。士人徒有理想且道德高尚,但卻不能施展才能,這是疲困;衣破鞋爛,這是貧窮,而不是疲困,這就叫生不逢時啊!大王難道沒有見過那些善於騰躍的猿猴嗎?當它們在楠、梓、豫、樟等大樹上時,攀枝緣條,自由自在,獨霸一方,就是善射的羿和逢蒙,也對它無可奈何。但當它跌落在長滿拓、棘、枳、枸等多刺的荊棘叢中時,就會小心謹慎、膽戰心驚,不敢隨便走動。這不是因為它的筋骨不再柔軟靈便,而是因為處在困難的環境中,不能夠施展它的才能啊!我現在處在昏君在位奸相弄權的時代,想不疲困,能辦得到嗎?殷末的比幹被剖心,就是一個顯明的例證啊!”(見《山木》)這個故事不僅說明了莊子的貧困不被人理解以及造成貧困的社會根源,還委婉地告訴人們,他不願做官是害怕落得比幹的下場。莊子博覽群書,學多識廣,受老子思想影響較深,是道家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善於寫作,長於辯論。他的好友惠施是當時名辯學派的著名人物,兩人雖然生活態度和學術觀點很不相同,經常辯論,唇槍舌劍,互不相讓,但感情非常深厚。惠施死後,一次莊子經過惠施的墳墓,對跟從他的人說:“有個郢地的泥匠鼻尖上沾了一點白灰,像蒼蠅的翅翼那麼薄,讓一位木匠替他削掉。木匠揮動斧子呼呼作響,泥匠一動不動地任憑他砍削。結果白灰削得幹幹淨淨,而鼻子一點也沒受到傷害,泥匠還站在那裏,麵不改色。宋元君聽到這件事後,把木匠找來說:‘請你再給我試試。’木匠說:‘我過去曾經能砍,但是現在能讓我砍的那個人死了很久了。’自從惠子死後,我也沒有對手了,我沒有能夠談論的對手了!”(見《徐無鬼》)由這個故事可以看出,莊子是一位講友誼重感情的人。莊子不僅重感情,而且也是一個充滿生活幽默感的人,他對人生之情有宏通深遠的理解,生活中常常表現出諧謔的情調。如他與惠子在濠梁上觀魚,同惠子的那段對話,就鮮明地表現了他的睿智和幽默。莊子雖然一生窮困,饑寒交迫,但他心情寧靜,自得其樂,善於排解苦痛,並不追慕榮華富貴,善於以達觀的態度對待各種事變,甚至對生死問題也是如此。比如,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喪,看到他正兩腿叉開坐在地上,敲著瓦盆唱歌呢。惠子責備他說:“和妻子相處一輩子,她為你生兒育女,現在年老身死,你不哭也就夠了,還要敲著盆子歌唱,這不是太過分了嗎?”莊子說:“不是這樣的。當她剛死的時候,我怎麼能不悲傷呢?但我又察覺到她本來是沒有生命的,不僅沒有生命,而且沒有形體;不僅沒有形體,而且沒有氣。混雜在恍恍惚惚之間,變化而產生了氣,氣變化而成形體,形體變化而有了生命,現在又變化而為死亡,這樣變來變去,就好像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運行一樣。人家將要靜靜安息在天地這所大房子裏,我卻跟著嗷嗷地哭,我認為這樣就是不通達命運之理,所以停止了哀痛。”(見《至樂》)莊子對生死問題的這番妙論,在當時確實是超乎一般人之上的,認為生老病死,人生之常,客觀之理,死是找到了最後的歸宿。正因為如此,莊子是中國曆史上主張薄葬的先驅者之一。莊子將要死的時候,他的學生想要厚葬他。莊子對他們說:“我用天地做棺槨,用日月作雙璧,星辰作珠璣,萬物作殉葬。我的葬禮還不夠完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