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道陵本名張陵,早為太學生,熟讀五經,為人有賢名。後來為官,仕途也算順利,一路做到江州令。
按理說,這種秩千石的官員,再往上升遷一步,極有可能入京為官,或是升任太守,可謂前景光明。
但張陵卻不這麼認為,他雖熟讀儒家經典,但自身卻極為喜歡道家學說。可當時的朝廷,又怎麼可能重新啟用黃老學說。張陵屢次上表,卻都石沉大海。
心灰意冷之下,張陵辭官而去,跑到巴蜀之地布道傳教。甚至將名字改為張道陵,並且宣稱自己是留侯張良之後。
當時的巴蜀之地,正是瘴氣叢生,與外界極少有溝通,同時蠻部眾多,又崇尚巫鬼,妥妥的野蠻人沒跑。
也不知是張道陵太會出牛逼,還是真有其才,反正他在巴蜀多年,當地百姓人皆信服。
後來,魔武雙修的張道陵,創立了一個名為五鬥米教的宗派,用物理手段給百姓治病,用魔法手段教授百姓信仰。
而這個五鬥米教,一直流傳後世,也被稱為正一道,天師道。
坦白來說,張道陵的這幾招,雖然有蠱惑人心的嫌疑,但的確給巴蜀的基層治理貢獻了一定的成果,也算功大於過。
但最直接的體現就是,昔日的道家,已經嬗變為早期的道教,並且開始向地方擴散。
從黃老無為,演化成修仙得道。
道教一直蟄伏著,等待著,期望著複仇的時機能夠來到。
恰逢漢末,儒家欽定的蒼天頻頻降災,蒼天欽定的皇帝大肆造作,皇帝欽定的宦官貪贓枉法,而時常於宦官中門對狙的士族又忙著爭權奪利。
至此,底層百姓的生活越來越維持不下去。
而這時候,張角三兄弟粉墨登場。
昔年甘忠可所著的《天官曆》、《包元太平經》,也流傳到了張角三兄弟手上,他們學習該書,深受啟發,繼而效仿張道陵,創立太平道。
隻是此時的《太平經》,早已不是昔年甘忠可的原著,甚至經過了多次版本更新,已經到了黑化的極致。
琅琊人於吉所著的《太平經》,其實是為甘忠可版本的《太平經》作注,而且隻是其中一個版本而已。
原始版本的《太平經》,宣稱自己要替天子更改天命,自然是想討好皇帝的。
而張角三兄弟手中的《太平經》,居然開始宣揚洪水將出的末世言論,又立下了黃天將拯救世人的預言,儼然一副是要取大漢而帶之的模樣。
甚至張角還遣弟子八人,以善道教化四方,轉相誆惑!
太平道最鼎盛的時期,不少地方高官,甚至朝中要員都有人信奉,足可見張角影響力之廣。
終於在中平元年,張角兄弟頭戴黃巾,揭竿而起,拉開了浩浩蕩蕩的起義大幕。
一場道家向儒門的複仇,也就此重新開始。
可惜,張角最終還是敗了。
不僅如此,還留下了一個巨大的爛攤子。
漢帝國最終也沒能取勝,搞得自身元氣大損。
穀鷙 沒有這場雙輸的戰爭,大漢國祚再延續個數十年不成問題。屠夫何進也不會掌權,西涼武夫董卓,更是不會有逞凶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