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
喬治·馬爾科夫
死 者:喬治·馬爾科夫
死者簡介:喬治·馬爾科夫(保加利亞文:Георги Иванов Марков,英文:GEORGI IVANOV
MARKOV),1929年3月1日生於索菲亞附近的克裏亞熱沃(KNYAZHEVO)區。喬治·馬爾科夫在大學學習工業化學,畢業後,在一所技術學校擔任化學工程師兼老師。他19歲開始嚐試寫作,1962年,他發表的小說《MEN》獲得了保加利亞作家聯盟的全年大獎,並正式成為了這個聯盟的成員,從此,馬爾科夫邁入了職業作家的行列。因為身處二次世界大戰,1969年,喬治·馬爾科夫以看望流亡在外的哥哥為由離開保加利亞前往意大利,馬爾科夫決定留在西方生活。1972年,他搬到倫敦,在那裏學習英文,並在英國廣播公司負責有關保加利亞的新聞。1975年至1978年間,喬治·
馬爾科夫主持《IN ABSENTIA REPORTS》,這個節目每周都在自由歐洲電台播出,節目主要批評保加利亞當局及其領袖,這最終為他招來殺身之禍。
死 因:蓖麻毒素
案件曆時三十四年至今未破
蓖麻毒素是一種極具毒性的天然蛋白質,1克可殺死數萬人,其毒性是有機磷神經毒劑的385倍,是氰化物的6000倍,眼鏡蛇神經毒的2~3倍,70~100微克就足以致命。即使未經提煉,8粒蓖麻子就可以殺死一個成年人,兒童2~6粒即可致命。蓖麻毒素可經呼吸道吸入、消化道攝入和肌肉注射而導致人發生中毒,潛伏期一般在4~8小時之內,嚴重者36~72小時死亡。臨床中毒主要表現為,普遍性細胞中毒性器官損傷,使之發生浮腫、出血和壞死等,可引起中毒性肝病、腎病及出血性胃腸炎,嚴重者可因呼吸和血管運動中樞麻痹而死亡。鑒於蓖麻毒素極大的危險性和威脅性,美國疾病控製中心把蓖麻毒素列為具有中度威脅的生物武器。從第一次世界大戰起,美、英、法等國就注意研究蓖麻毒素,到二戰期間,已完成了蓖麻毒素的武器化研製,製造了蓖麻毒素生物戰劑,即代號W-7的炸彈,並在英國西部的秘密生物戰劑基地進行了W-炸彈野外試驗,但從未在戰場上使用過。然而作為暗殺武器工具,蓖麻毒素卻被廣泛用於國際間諜活動,而且,至今美國、歐洲和大部分的發達國家仍然擁有使用一定數量蓖麻毒素的權利,2001年,美國在本·拉登的阿爾凱達組織丟棄的一幢大樓裏發現了許多安瓿、注射器和藥丸等實驗器材,斷定這是該組織進行製造蓖麻毒素的實驗室。同年,俄羅斯特種部隊在車臣多次抓獲和擊斃攜帶有關蓖麻毒素製備和使用手冊的恐怖分子,並確認他們已擁有研製蓖麻毒素的實驗室。2003年1月,英國警方在一住宅中查獲了蓖麻毒素及生產原料和設備,發現恐怖分子計劃在倫敦使用蓖麻毒素進行襲擊。
救治:用高錳酸鉀或炭未混懸液洗胃,隨繼口服鹽類瀉藥及高位灌腸等急救措施。口服乳汁、雞蛋清及阿拉伯膠,以保護胃粘膜。皮下注射可拉明、樟腦磺酸鈉等,必要時可用洋地黃製劑。滴5%葡萄糖生理鹽水或低分子右旋糖酐,以防止脫水導致休克,並有利於稀釋與排出毒素。注射抗蓖麻毒血清、蓖麻毒素拮抗劑及疫苗等治療措施。
小喬治·史密斯·巴頓
死 者:小喬治·史密斯·巴頓
死者檔案:小喬治·史密斯·巴頓出身於軍事世家,19歲進入西點軍校,他組建的坦克兵團被馬歇爾將軍稱為“美軍真正的第一個坦克兵”。巴頓在戰場上立下了赫赫戰功,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後,卻死於血栓。然而,美國國家檔案館中關於巴頓車禍和去世的記錄都付諸闕如。在巴頓的201號檔案卷宗裏,有他服役期間的全部文件,可唯獨沒有他的遇難情況材料,巴頓車禍事故的傷亡人員管理科竟然“疏忽”到沒有將有關事故的文件歸檔。重重迷霧彌漫這巴頓的死,在巴頓死後,立即有人懷疑“他是被害死的”。巴頓是死於意外還是死於謀殺?是死於政治陰謀還是死於奧吉的黃金?一切都顯得撲朔迷離,在巴頓去世五十年後,已近耄耋之年的情報人爆料稱巴頓死於政治毒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