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我們能向德國人學習什麼(1 / 2)

所有這一切成就,都是在低通貨膨脹率、低利率的條件下完成的,此外政府赤字還減少了1br3強,貿易順差和收支盈餘也穩步增長。

當然德國也存在問題,甚至是相當嚴重的問題。德國的失業率雖然比大多數歐洲工業國家要低,並且還在繼續下降,但以德國的標準而言還是很高:9%。雖然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也許是人口因素,並且將得到自我糾正。德國的嬰兒出生高峰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才下降,也就是說比美國晚了六七年,比日本晚十多年。因此,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會有大量人口進入就業年齡——但這股浪潮已經到頂峰,很快就會減退。在幾年之內,德國就業的適齡人口甚至有可能出現短缺,從而出現失業率下降。

德國的另一弱點是高科技。到目前為止,聯邦德國隻在微生物科技領域算得上是個強勁的競爭者,在電腦、微電子和電信方麵都很落後。而政府支持的新辦高科技公司風險資本項目是否能奏效,還有待觀察。迄今為止,德國的長項主要集中在高工程技術方麵(如抗高溫抗腐蝕水泵,或自動烤箱等),而不是高科技。

最大的威脅可能來自勞動力成本。聯邦德國在工廠自動化上遠遠落後於美國和日本,因此勞動力成本至關重要。德國的生產力一直和日本不相上下,比美國要好得多。德國的工會雖然很清楚本國對勞動成本競爭力的依賴性,對提高工資的要求一直保持了克製態度,但隨著現在企業活動迅速加快,提高工資的壓力越來越高,工會好鬥的跡象也越來越多。在1986年出現這樣的情況實在很不妙。德國馬克迅速升值,尤其是對美元的比價上揚,給德國的出口收入和國際競爭地位帶來極大損失。如果1987年或1988年德國的經濟陷入停滯,很大程度上在於其勞動力成本太高,喪失了競爭力。

盡管如此,聯邦德國取得的輝煌成就,還是應當得到比目前更多的重視。我們該如何解釋這些成就呢?

這裏顯然有一些文化上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大概是德國有一套獨特的學徒培訓製度,這種製度可上溯至150年前。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每個星期有三天工作,剩下的兩天半到三天在學校學習,如此持續兩年或兩年以上。這樣他們就能既獲得實踐經驗,又掌握理論知識,同時成為熟練工人和訓練有素的技師。他們可以把星期六上午在學校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星期一的工作中,也可以在星期三實際接觸到星期四將要學到的理論。這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德國穩步提高生產力的成功原因:它不僅培養了年輕人正確的工作態度,也為他們打下了理論基礎。它還使人易於接受變化,其作用相當於“質量控製小組”之於日本,甚至要更大。

所有這一切成就,都是在低通貨膨脹率、低利率的條件下完成的,此外政府赤字還減少了1br3強,貿易順差和收支盈餘也穩步增長。

當然德國也存在問題,甚至是相當嚴重的問題。德國的失業率雖然比大多數歐洲工業國家要低,並且還在繼續下降,但以德國的標準而言還是很高:9%。雖然造成這一情況的主要原因也許是人口因素,並且將得到自我糾正。德國的嬰兒出生高峰直到20世紀60年代末才下降,也就是說比美國晚了六七年,比日本晚十多年。因此,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會有大量人口進入就業年齡——但這股浪潮已經到頂峰,很快就會減退。在幾年之內,德國就業的適齡人口甚至有可能出現短缺,從而出現失業率下降。

德國的另一弱點是高科技。到目前為止,聯邦德國隻在微生物科技領域算得上是個強勁的競爭者,在電腦、微電子和電信方麵都很落後。而政府支持的新辦高科技公司風險資本項目是否能奏效,還有待觀察。迄今為止,德國的長項主要集中在高工程技術方麵(如抗高溫抗腐蝕水泵,或自動烤箱等),而不是高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