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活得很累,一直很累,其實掙紮在理想和現實之間的人都很累。
孔子說三十而立,劉備三十二歲了,該立起來了。可是和很多人一樣,劉備還是沒有從自幼受到的教育和所遇到的社會現實中找到自己。明明是四書使我仁義,顯然是五經要我愛民,母親讓我體恤疾苦,師長教我忠君報國……所謂誠實,所謂善良,所謂道德,劉備不敢說自己都做到了,但至少認為它是正確的,所有人都應該為之奮鬥,至少不能詆毀。可是他突然變得很笨,半點不複年幼時高出躋輩一籌的誌向。
自從在虎牢關下見識天下英雄的時候開始,劉備就一直很佩服曹操。曹操太聰明了,二十出頭他就看破了這個世界,受過一次挫折就吸取了教訓,輕鬆的從治世能臣變為亂世奸雄。劉備就不一樣,他磕磕絆絆,跌跌撞撞,一次次希望做出的決定最大程度的符合學會的道理,退讓、退讓,還是退讓,什麼時候是個頭?再這樣退下去,劉備或許成了曹操,但是他再也不是劉備了。
看著曹操的成功,劉備心裏很不是滋味,自己是不是應該做出改變呢?有時候他甚至會想自己是不是被師長騙了?
幸好幸好,傻子並不止劉備一個。關羽和張飛也許他們意誌並不堅定,像劉義遜一樣,但是在劉備的感染下,一輩子都沒有放棄過最初的誓言。可關羽和張飛也許並不清楚,曾經在他們不知情的情況下,偶爾心防失守的劉備也從他們身上汲取了力量。一點錯也沒有,同誌之間就是應該彼此包容,砥礪前行。
但是劉備不知道他還要在茫然多久,劉義遜知道,所以他來了,他隻是想在劉備崩潰之前稍稍幫襯一下劉備。因為曆史上的劉備會一直崩潰,一直。從黃巾起兵,到諸侯討董、徐州爭霸、官渡烽火……一直寄人籬下,一直退卻。
很多人都指責劉備,說他虛偽,他虛偽嗎?不是的,他隻是偶爾堅持不下去的時候露出了一點所有人都奉為圭臬的東西。可大家對善良的人總是更苛責的,壞人幹一件好事,就覺得你是改過自新善莫大焉,好人哪怕流露出一點點邪念,大家的口水就能淹沒你。
比如白門樓,你收留的人篡奪了你的基業,農夫與蛇,東郭先生與狼,劉備與呂布。劉備怎能不恨?他蹉跎半生,好容易有了這點基業,卻又被自己的仁善斷送了。除了劉備還會有誰呢?諸侯爭霸,亂世之中誰不是明哲保身,劉備不是。孔融求援,他義不容辭。陶謙求援,他當仁不讓。不顧所有人的勸阻收留呂布,可最後的結果證明了他是錯的,是劉備錯了嗎?那段時間劉備一直處在無盡的茫然中,一直堅持的東西卻讓自己一敗再敗,這是那些智者不選擇自己的原因嗎?劉備太恨呂布了,呂布不僅奪了徐州,還奪了劉備心底的善意,他怎麼能夠平心靜氣,於是出言“君不見丁建陽,董仲穎乎?”
呂布死了,劉備的心魔也死了大半,茫然無措的跟著曹操到了許昌。曹操也曾熱血過,他骨子裏也想成為劉備,隻不過所經曆的一切都告訴他這個亂世不允許劉備那樣的人獲得成功。於是他變了,他選擇成為曹操,天真與奸詐並立的曹操,所以他坐大了。
曹操打心眼裏羨慕劉備的仁義,崇敬關羽的忠義,他想建立的是蜀漢一樣為理想而天真的奮不顧身的團體。可遺憾的是,天真為世不容,奸詐才能適者生存,可是他內心也不願意放棄內心的天真,於是糾結的做出一係列蠢事,比如縱容關羽掛印封金,由著趙雲單騎衝陣。他並不清楚,正是這份天真讓他建立的團體被完全的狡詐摧毀了,魏晉風度成了絕唱,道德底線徹底淪喪。什麼朋友之誼,什麼兄弟孝悌,在利益麵前都是狗屁。
以後的時間裏沒有天真,如果再來一次,我會不會成為劉備呢?曹操這樣想到,心裏卻已經有了答案。
正是因為如此,曹操比別人更懂劉備。他青梅煮酒撫慰劉備,說的都是真心話,他想把劉備拉到自己這條路上,因為這條路他走的太孤單了,太沒有安全感,心理隱隱覺得哪裏不對?卻又無法訴之於口。隻不過這種感覺實不足為外人道,劉備明顯是被曹操的話嚇到了。可回去之後似乎又明白了一些什麼,來自敵人的承認,讓劉備又一次振奮起來。原來他堅持的並不是沒有人願意接受,隻是所有人認為他太難了。難?那算什麼?我劉備一生容易過嗎?
於是劉備又開始堅持他的道路,失敗失敗,退卻退卻,一直退到了建安十二年。長久以來的堅持,終於讓劉備找到了誌同道合的夥伴。
好在,老天爺心善,是心善吧!在劉備退無可退的時候,在劉備快要崩潰的時候,在劉備快要失去自己的時候,送來了一個人——諸葛亮。
諸葛亮拯救的是劉備嗎?不止。他拯救的是劉備,關羽,張飛,趙雲……所有這些人心底最後那一抹希望,也是百年後、千年後、無數年後的希望。諸葛亮的出現讓劉備守護了最後一片淨土,他們證明了在禮樂崩壞,世道澆漓的時候,仁義德行,以民為本這些東西也有存在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