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抗擊“非典”精神的基本內容
1.“萬眾一心,眾誌成城”
“萬眾一心,眾誌成城”,體現了全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麵對病魔的威脅和考驗所表現出來的黨心、軍心、民心的空前團結和凝聚,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凝聚力。中華民族從來就有危急時刻萬眾一心共度難關的傳統。越是艱難困苦,越在危急關頭,越能同舟共濟、共赴時艱。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強大凝聚力的民族。當“非典”病魔襲來,從城市到鄉村,從沿海到內地,從第一線的醫生護士、科研人員,到公交車司機、集貿市場攤販……全社會立即緊急動員起來。經過各級黨組織、政府細致耐心的工作,全黨全國很快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的部署上。13億人民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了抗擊疫病的強大合力。中華民族在危難麵前展現出的精神團結,再一次印證了這一樸素的真理。
在抗擊“非典”的鬥爭中,黨中央、國務院自始至終密切關注著疫情和抗擊“非典”的形勢,時刻關心著病人和疫區人民的安危冷暖。胡錦濤、溫家寶等中央、國務院領導親臨抗“非典”第一線,將個人安危置之度外,給全國人民以極大鼓舞。黨和國家領導人親臨疫區,考察疫情,部署抗擊“非典”工作,體現出人民公仆是人民群眾的“貼心人”。從省委、省政府領導到基層黨政幹部,身體力行,贏得了群眾的信任、讚揚和擁戴。在突發疫情麵前,北京市各級領導和廣大幹部群眾萬眾一心、眾誌成城,“把方便留給別人,把困難留給自己;把安全留給別人,把危險留給自己;把幸福留給別人,把痛苦留給自己”。
抗擊“非典”的鬥爭是一個沒有硝煙的戰場,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關係從未如此緊密。國家和民族利益高於一切,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高於一切。隻有上下一心,幹群一心,軍民一心,前方後方一心,築起抗擊“非典”的堅固長城,才能奪取這場攻堅戰的全麵勝利。
2.“團結互助、和衷共濟”
“團結互助、和衷共濟”,就是麵對困難,團結一致、共同行動,互相幫助、互相關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休戚與共、共闖難關。“非典”是我們共同的敵人,疫情是我們共同的挑戰。危急關頭,攜手並進、共禦頑敵,成為億萬人民的共同心聲。一封封慰問信、一個個問候電話,一筆筆無私的捐贈,給患病群眾以無微不至的關愛,給醫護人員以滿腔熱情的支持,給發病地區以切實有力的幫助,生動而形象地體現了中華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血濃於水的深情厚意。
科技部、衛生部門、軍隊係統的科研精兵,群策群力,團結協作,合力攻關,做到了資源共享,信息互通。各級科技部門、科研單位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請戰,主動出擊,與有關部門和地方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在疫情信息收集、隔離阻斷傳染病源、穩定社會心理等方麵提供切實可行的科學決策依據和實施手段,使“非典”得到全麵、有效的控製。
“非典”疫病的一個特點就是傳染性很強,接觸了就可能被傳染,每個社會成員都成為防治“非典”病魔鏈條上的一環。因而,需要人人講責任,個個盡義務,處處想到他人,想到社會,團結互助,和衷共濟。接受隔離的積極配合,自覺接受隔離;挺身而出救治病人的保護好自己;疑似病人主動回避,及早就診。即使是遠離病源的也保持高度警惕。一切交通、商業等公共場所,都對防治工作盡職盡責。公安民警、周圍居民積極配合,為抗擊“非典”提供了有力的社會保障。對於防治工作給個人和家庭帶來的一時不便,人們也充分理解,坦然處之。在抗洪鬥爭中,手挽手、肩並肩,表現的是眾誌成城;在抗擊“非典”的鬥爭中,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講大局,講秩序,講紀律,講責任,同樣是眾誌成城。這裏的關鍵是思想統一,步調一致,聽從指揮,群防群治,共同為防治“非典”盡到自己的責任。
2003年5月1日,北京小湯山非典型肺炎定點醫院正式啟用,首批“非典"患者156人順利入住。這所達到一級標準的傳染病醫院從開工到竣工,隻用了7天時間!在萬眾一心抗擊“非典”的形勢下,“小湯山速度"成為一個象征,反映了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折射出我們今非昔比的綜合國力、日益先進的技術水平和快速啟動的應急能力,體現了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也展現了建設者們崇高的奉獻精神。
3.“迎難而上、敢於勝利”
“迎難而上、敢於勝利",體現了中國人民對麵臨的困難毫不畏懼的勇氣和戰勝困難的必勝信念。“迎難而上、敢於勝利”,就是逆境中決不沉淪,挑戰前從不退縮。實事求是地分析形勢,沉著冷靜地麵對挑戰,堅忍不拔地克服困難,在困難和挑戰麵前不驚慌、不退縮、不悲觀,堅定信心,頑強拚搏,堅決同病魔鬥爭到底。
我們和“非典”病毒是在毫無戒備的情況下打了一場遭遇戰。麵對突如其來的災難,我們的醫生、護士、後勤人員甚至那些臨時工、保潔員都以大無畏的精神投入到抗擊“非典”的戰鬥中。“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正是我們民族偉大精神的光輝寫照。
“明知有生命危險,但也不能畏懼,既然選擇了醫護的職業,在病人需要的時候,就要往前衝,沒有退路。”“非典”疫情暴發以後,廣大醫務工作者勇敢地站在這場鬥爭的最前線,置個人安危於度外,忠實履行職責,為保護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鄧練賢、葉欣、梁世奎、李曉紅等白衣戰士倒在了不見硝煙的戰場,然而一批又一批醫護人員又從祖國的四麵八方走向抗擊“非典”的最前沿――定點治療醫院、隔離區、隔離病房。一家醫院的呼吸科,全部醫護人員都被感染。當院領導呼籲其他科室的同誌們前來支援時,報名者竟然超過所需人員一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