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主要是探討維新派與革命黨的雙方合作問題。彼此開誠布公,各抒己見,對合作方式、方法談得頗為深入,看法也逐漸接近,但梁啟超不敢越俎代庖,替康有為做主,表示須回去與康商議決定。
梁啟超首次與孫中山、陳少白接觸,雙方印象很好,從而開啟他們一段影響中國命運的曆史旅程。兩天後,孫中山又派陳少白去拜訪維新派首領康有為,同行者有平山周。他們到康有為住所時,見到康有為弟子徐勤。陳向徐說明來意。徐略作沉吟雲:“巧得很,今天康先生有些頭痛,不能見客。”
陳少白聽罷,微微一笑曰:“這也罷了,我到訪康先生並沒什麼要事,隻要探望一下而已。”說完,便與平山周欲轉身而去。
正在此時,梁啟超從屋裏出來,見是陳少白,忙說:“啊,是陳先生,快請進來。”
陳少白道:“聽徐先生說,康先生有恙,不便打擾,隻便回去。”
梁一笑:“並無其事,快請進屋。”
梁將陳少白、平山周讓進客廳,自己進裏屋去了。少頃,梁啟超引來康有為。賓主落座之後,陳少白痛斥清廷腐敗無能,言非推翻它無以救中國,革命黨與維新派合作,共同鬥爭,中國有望矣。康有為自有想法,對孫中山等革命黨人不屑一顧,雖經三個小時的辯論,最後還是不歡而散。
到了3月,康有為剛過完四十二歲生日,“梁啟超偕同門三十餘人上壽,飲於東京上野園”(《南海康先生年譜續編》)。清廷早已派殺手赴日,欲刺殺康,且向日本當局施壓,康隻好匆匆“由橫濱乘和泉丸渡太平洋,廿七日抵加拿大”,遂有十六年亡命四大洋之人生行旅。
康有為攜光緒皇帝“密詔”遠行,十六年不歸,此舉已貽笑大方,傳為笑柄,此不論。
康走後,弟子梁啟超與孫中山來往密切,《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收錄的幾封孫、梁往來書信可證。且舉梁啟超致孫中山之兩信。其信一:
捧讀來示,欣悉一切。弟自問前者狹隘之見,不免有之,若盈滿則未有也。至於辦事宗旨,弟數年來,至今未嚐稍變,惟務求國之獨立而已。若其方略,則隨時變通。但可以救我國民者,則傾心助之,初無成心也。與君雖相見數次,究未能各傾肺腑。今約會晤,甚善甚善。惟弟現寓狹隘,室中前後左右皆學生,不便暢談。若枉駕,祈於下禮拜三日下午三點鍾到上野精養軒小酌敘譚(談)為盼。
其信二:
前日承惠書,弟已入東京。昨晚八點鍾始複來濱(橫濱——引者)。知足下又枉駕報館(《清議報》——引者),失迎為罪……下午三點鍾欲造尊寓,談近日之事,望足下在寓少待,能並約楊君衢雲同談尤妙。
從兩信看,孫、梁二人關係日漸密切,梁已解除康之種種偏見和顧慮,政治傾向也漸與革命黨趨同,遂有維新派與革命黨合作鬥爭計劃,共推孫中山為會長,梁為副。對此,梁問孫:“如此,則將置康先生於何地?”
他們主要是探討維新派與革命黨的雙方合作問題。彼此開誠布公,各抒己見,對合作方式、方法談得頗為深入,看法也逐漸接近,但梁啟超不敢越俎代庖,替康有為做主,表示須回去與康商議決定。
梁啟超首次與孫中山、陳少白接觸,雙方印象很好,從而開啟他們一段影響中國命運的曆史旅程。兩天後,孫中山又派陳少白去拜訪維新派首領康有為,同行者有平山周。他們到康有為住所時,見到康有為弟子徐勤。陳向徐說明來意。徐略作沉吟雲:“巧得很,今天康先生有些頭痛,不能見客。”
陳少白聽罷,微微一笑曰:“這也罷了,我到訪康先生並沒什麼要事,隻要探望一下而已。”說完,便與平山周欲轉身而去。
正在此時,梁啟超從屋裏出來,見是陳少白,忙說:“啊,是陳先生,快請進來。”
陳少白道:“聽徐先生說,康先生有恙,不便打擾,隻便回去。”
梁一笑:“並無其事,快請進屋。”
梁將陳少白、平山周讓進客廳,自己進裏屋去了。少頃,梁啟超引來康有為。賓主落座之後,陳少白痛斥清廷腐敗無能,言非推翻它無以救中國,革命黨與維新派合作,共同鬥爭,中國有望矣。康有為自有想法,對孫中山等革命黨人不屑一顧,雖經三個小時的辯論,最後還是不歡而散。
到了3月,康有為剛過完四十二歲生日,“梁啟超偕同門三十餘人上壽,飲於東京上野園”(《南海康先生年譜續編》)。清廷早已派殺手赴日,欲刺殺康,且向日本當局施壓,康隻好匆匆“由橫濱乘和泉丸渡太平洋,廿七日抵加拿大”,遂有十六年亡命四大洋之人生行旅。
康有為攜光緒皇帝“密詔”遠行,十六年不歸,此舉已貽笑大方,傳為笑柄,此不論。
康走後,弟子梁啟超與孫中山來往密切,《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收錄的幾封孫、梁往來書信可證。且舉梁啟超致孫中山之兩信。其信一:
捧讀來示,欣悉一切。弟自問前者狹隘之見,不免有之,若盈滿則未有也。至於辦事宗旨,弟數年來,至今未嚐稍變,惟務求國之獨立而已。若其方略,則隨時變通。但可以救我國民者,則傾心助之,初無成心也。與君雖相見數次,究未能各傾肺腑。今約會晤,甚善甚善。惟弟現寓狹隘,室中前後左右皆學生,不便暢談。若枉駕,祈於下禮拜三日下午三點鍾到上野精養軒小酌敘譚(談)為盼。
其信二:
前日承惠書,弟已入東京。昨晚八點鍾始複來濱(橫濱——引者)。知足下又枉駕報館(《清議報》——引者),失迎為罪……下午三點鍾欲造尊寓,談近日之事,望足下在寓少待,能並約楊君衢雲同談尤妙。
從兩信看,孫、梁二人關係日漸密切,梁已解除康之種種偏見和顧慮,政治傾向也漸與革命黨趨同,遂有維新派與革命黨合作鬥爭計劃,共推孫中山為會長,梁為副。對此,梁問孫:“如此,則將置康先生於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