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李大釗在《調和之法則》一文中……(1 / 3)

1914年之後,章士釗發表一係列專論“調和論”的文章,在當時引起很大的反響。同時,在高調狂飆突進的革命風暴和低沉的袁世凱獨裁的政治空氣中,這一種理性的聲音徘徊其間,因而贏得知識分子的格外關注,不難理解。

常乃惪在《中國思想小史》中說:

《甲寅》也是談政治的刊物,但是他的談政治和當時一般的刊物不同,他是有一貫的主張,而且是理想的主張,而且是用嚴格的理性態度去鼓吹的。這種態度確是當時的一付救時良藥。

說是“救時良藥”,有些溢美,但章士釗一貫理性的主張和理性的知識輸入,使他擁有大批理性讀者。李大釗在《調和之法則》一文中,支持了章士釗的“調和論”。他說:

政理所在,不可或違,違則敗亡立見。蓋遵調和之道以進者,隨處皆是生機,背調和之道以行者,隨處皆是死路也……調和之目的,在存我而不在媚人,亦在容人而不在毀我,自他兩存之事,非犧牲自我之事。抗行競進之事,非敷衍粉飾之事……須知新舊之質性,本非絕異也……言調和者,須知各勢力中之各個分子,當盡備調和之德也……不專己以排人,不挾同以強異……

李大釗在此文中,提出了調和的原則和方法,後李大釗又撰《辟偽調和》,廓清社會對“調和論”的誤解,是對章士釗之“調和論”的補充。也可視為二次革命之後,政治“調和論”因應動蕩政局而做出的一些調整。李大釗在《調和之美》一文中,闡述了美是調和的產物,“愛美者,當先愛調和”的觀點。

1919年11月,章士釗在《東方雜誌》發表《新時代之青年》一文,再次指出新時代並非什麼都是嶄新的,而是與舊時代相聯係的新時代,“決非無中生有天外飛來之物,而為世世相承連綿不斷,有可斷言。既約世世相承,連綿不斷,是曆史為活動的整片的,如電影然,動動相續,演成一出整劇,從而指定一點曰,此某時代也,此某時代與某時代之所由分也,是皆權宜之詞,於理論未為精當”。章士釗還說:

宇宙之進步,如兩圓合體,逐漸分離,乃移行的而非超越的。既曰移行,則今日占新麵一分,蛻舊麵亦隻一分。蛻之若幹年之久,從其後而觀之,則最後之新社會,與最初者相衡,或厘然為二物,而當其乍占乍蛻之時,固仍是新舊雜糅也,此之謂調和。調和者,社會進化之精義也。社會無日不在進化之中,即社會上之利益希望,情感嗜好,無日不在調和之中。故今日之為青年者,無論政治方麵、學術或道德方麵,亦盡心於調和之道而已。

這些話,之所以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是因為新文化運動的前驅者和思想界領袖,從中嗅出章士釗對新文化運動咄咄逼人的批判。現在看來,章士釗之“調和論”帶有濃厚的妥協性、調協性,阻礙了事物的進化和發展。但對當時全盤西化、反對繼承傳統文化的錯誤傾向,倒不失為一種善意的警告。

1914年之後,章士釗發表一係列專論“調和論”的文章,在當時引起很大的反響。同時,在高調狂飆突進的革命風暴和低沉的袁世凱獨裁的政治空氣中,這一種理性的聲音徘徊其間,因而贏得知識分子的格外關注,不難理解。

常乃惪在《中國思想小史》中說:

《甲寅》也是談政治的刊物,但是他的談政治和當時一般的刊物不同,他是有一貫的主張,而且是理想的主張,而且是用嚴格的理性態度去鼓吹的。這種態度確是當時的一付救時良藥。

說是“救時良藥”,有些溢美,但章士釗一貫理性的主張和理性的知識輸入,使他擁有大批理性讀者。李大釗在《調和之法則》一文中,支持了章士釗的“調和論”。他說:

政理所在,不可或違,違則敗亡立見。蓋遵調和之道以進者,隨處皆是生機,背調和之道以行者,隨處皆是死路也……調和之目的,在存我而不在媚人,亦在容人而不在毀我,自他兩存之事,非犧牲自我之事。抗行競進之事,非敷衍粉飾之事……須知新舊之質性,本非絕異也……言調和者,須知各勢力中之各個分子,當盡備調和之德也……不專己以排人,不挾同以強異……

李大釗在此文中,提出了調和的原則和方法,後李大釗又撰《辟偽調和》,廓清社會對“調和論”的誤解,是對章士釗之“調和論”的補充。也可視為二次革命之後,政治“調和論”因應動蕩政局而做出的一些調整。李大釗在《調和之美》一文中,闡述了美是調和的產物,“愛美者,當先愛調和”的觀點。

1919年11月,章士釗在《東方雜誌》發表《新時代之青年》一文,再次指出新時代並非什麼都是嶄新的,而是與舊時代相聯係的新時代,“決非無中生有天外飛來之物,而為世世相承連綿不斷,有可斷言。既約世世相承,連綿不斷,是曆史為活動的整片的,如電影然,動動相續,演成一出整劇,從而指定一點曰,此某時代也,此某時代與某時代之所由分也,是皆權宜之詞,於理論未為精當”。章士釗還說:

宇宙之進步,如兩圓合體,逐漸分離,乃移行的而非超越的。既曰移行,則今日占新麵一分,蛻舊麵亦隻一分。蛻之若幹年之久,從其後而觀之,則最後之新社會,與最初者相衡,或厘然為二物,而當其乍占乍蛻之時,固仍是新舊雜糅也,此之謂調和。調和者,社會進化之精義也。社會無日不在進化之中,即社會上之利益希望,情感嗜好,無日不在調和之中。故今日之為青年者,無論政治方麵、學術或道德方麵,亦盡心於調和之道而已。

這些話,之所以在當時引起軒然大波,是因為新文化運動的前驅者和思想界領袖,從中嗅出章士釗對新文化運動咄咄逼人的批判。現在看來,章士釗之“調和論”帶有濃厚的妥協性、調協性,阻礙了事物的進化和發展。但對當時全盤西化、反對繼承傳統文化的錯誤傾向,倒不失為一種善意的警告。

不可否認的是,“調和論”雖然最後被迫退出了曆史舞台,但無論是政治策略還是文化觀念,都在民國初年的中國思想界和文化界產生過重要而廣泛的影響。直到現在,章士釗和他的“調和論”仍是學術界研究的課題。證明章士釗在他那個時代所產生的影響,是不小的。誠如張君勱在1939年寫的《〈邏輯指要〉序》中,認為章士釗是當時中國“能貫穴中西以貢獻於學術者”,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