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對袁氏尚存幻想,才如此懇切,以杜鵑泣血之心予以規勸,敲響最後警鍾。袁世凱已鬼迷心竅,仍一意孤行,辜負了梁氏的最後一片苦心。
6月,梁啟超由新會北返,經南京時,與馮國璋討論袁世凱推行帝製諸事。月底,梁馮一起回京。在見袁世凱之前,二人做了一番協商。馮說:“我的辯論能力,遠遠不如你,而我的政治實力卻強於你。我們二人同去總統府,你可開導袁總統,我則暗示願以實力做你的後盾,也許有機會力挽狂瀾。”
梁啟超讚同馮國璋建議,自己用了整整一個晝夜,草擬諫說綱要十條。
據《先師梁任公別錄拾遺》載,梁、馮同到新華宮。袁見二人拜望,甚為高興,設宴款待。筵席上,梁欲進諫,袁卻搖搖手,笑曰:“二位來新華宮之用意,無非是勸我不做皇帝而已。我且問二位,我袁某欲做皇帝者,究思做一代皇帝而絕種乎?抑思做萬代皇帝而無窮乎?”
梁、馮聽罷,甚是愕然,竟不知如何回答。
袁又笑曰:“餘非癡人,自然欲做萬代天子。”
梁、馮聞袁氏稱帝之意已決,又是一驚。
袁繼爾歎道:“我有豚犬二十餘人,我將盡數呼出,站立於你們兩人之前。任公,君最善知人,我即托任公代我選擇一子,可以繼立為皇帝者,可以不敗我帝業,不致連累掘我祖墳者。任公,待君選出之後,我再決定稱帝。如是者可稱帝二代。”
梁、馮聽罷能言善辯的袁氏之詞,雖懷揣規勸萬言書,竟一時不知如何說起。袁氏為表其無意稱帝,還振振有詞地補充說,如若百姓議員強把黃袍加身於他,他定遠走英國,那裏早已買好了房子。
梁、馮二位離開新華宮時,心情大好,甚至覺得有點錯怪了這袁慰亭(袁世凱的字)。故後來,梁在《國體戰爭躬曆談》一文中,有袁世凱“矢誓不肯為帝,其言甚懇切”之語。
袁世凱在雲譎波詭、腥風血雨的清廷和民初政壇闖蕩多年,每遇艱險,皆能化險為夷,憑的就是他那過人的智謀和膽略。在他眼裏,梁啟超不過是一介自作聰明的書生,略施小計,即能將其玩弄於股掌之中。他那投向梁、馮背影的一瞥,充滿了鄙夷之色。打發了梁、馮二位,他那黃袍加身的計劃,繼續進行。古德諾寫《共和與君主論》,楊度等“洪憲六君子”辦“籌安會”,都按部就班地進行。
“籌安會”發表宣言的第二日,8月15日,蔡鍔從北京搭乘汽車到天津,見到梁啟超後,拉著另一朋友,夜訪湯覺頓寓所。四人商量了一夜,覺得若不把討賊的責任背起來,恐怕中華民國從此就完了,因為那時舊國民黨人(黃興、孫中山等),都已逃亡海外,在國內的許多軍人、文人都被袁氏收買。蔡鍔說:“眼看著不久便是盈千累萬的人頌王莽功德,上勸進表,袁世凱便安然登其大寶,叫世界看著中國人是什麼東西呢?國內懷著義憤的人雖然很多,但沒有憑借,或者地位不宜,也難發手。我們明知力量有限,未必抗得過他,但為四萬萬人爭人格起見,非拚著命去幹這一回不可。”(梁啟超《護國之役回顧談》)
梁氏對袁氏尚存幻想,才如此懇切,以杜鵑泣血之心予以規勸,敲響最後警鍾。袁世凱已鬼迷心竅,仍一意孤行,辜負了梁氏的最後一片苦心。
6月,梁啟超由新會北返,經南京時,與馮國璋討論袁世凱推行帝製諸事。月底,梁馮一起回京。在見袁世凱之前,二人做了一番協商。馮說:“我的辯論能力,遠遠不如你,而我的政治實力卻強於你。我們二人同去總統府,你可開導袁總統,我則暗示願以實力做你的後盾,也許有機會力挽狂瀾。”
梁啟超讚同馮國璋建議,自己用了整整一個晝夜,草擬諫說綱要十條。
據《先師梁任公別錄拾遺》載,梁、馮同到新華宮。袁見二人拜望,甚為高興,設宴款待。筵席上,梁欲進諫,袁卻搖搖手,笑曰:“二位來新華宮之用意,無非是勸我不做皇帝而已。我且問二位,我袁某欲做皇帝者,究思做一代皇帝而絕種乎?抑思做萬代皇帝而無窮乎?”
梁、馮聽罷,甚是愕然,竟不知如何回答。
袁又笑曰:“餘非癡人,自然欲做萬代天子。”
梁、馮聞袁氏稱帝之意已決,又是一驚。
袁繼爾歎道:“我有豚犬二十餘人,我將盡數呼出,站立於你們兩人之前。任公,君最善知人,我即托任公代我選擇一子,可以繼立為皇帝者,可以不敗我帝業,不致連累掘我祖墳者。任公,待君選出之後,我再決定稱帝。如是者可稱帝二代。”
梁、馮聽罷能言善辯的袁氏之詞,雖懷揣規勸萬言書,竟一時不知如何說起。袁氏為表其無意稱帝,還振振有詞地補充說,如若百姓議員強把黃袍加身於他,他定遠走英國,那裏早已買好了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