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藍頂”消失說開去(1 / 1)

雜文


從“老藍頂”消失說開去

裴蕾

最後一位藝術家將於6月搬走,“老藍頂”謝幕之後將變身家具廠倉庫。日前,有關成都著名藝術區“老藍頂”的藝術家全麵撤離的消息引發各界關注,成都藝術區的命運再次撥動大家的心弦。

從2008年開始,我就持續關注由藝術家們自發聚居形成的藝術區的發展,那時,藝術家們的生存狀況已然不容樂觀,他們漂在都市角落。而時隔幾年,它們更是無法挽回地衰落下去,從北村到“老藍頂”,無不經曆著從工廠倉庫到藝術區再到工廠倉庫這樣的輪回。

似乎,這與近年來看似繁花遮眼的藝術市場多麼不相配!一方麵,藝術品金融化,天文般的拍賣數字讓“藝術”二字被捧上了天,似乎你有一支畫筆,就能撬動這個世界;另一方麵,有藝術家租住幾元一平方米的工作室,在冬冷夏熱的房間裏艱難度日。有人說,“老藍頂”沒了還有“新藍頂”。不過,能夠在“新藍頂”買房子的藝術家畢竟還是少數,絕大多數的藝術家仍然隻能租住周邊便宜的公寓。假如再發生和北村、“老藍頂”相似的事件,這群藝術家會不會再次麵臨“無家可歸”?

問題拋出來了,不少有識之士也曾建過言、獻過策,但現實是,收效甚微。為何?原因當然很多,但我覺得其中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投入產出不成正比。自發形成的藝術區難以形成規模效益,有創作上聚居的形式,卻沒有產業上聚集的效果。誰又願意做虧本的買賣?投資建藝術區成本不小,尤其是在當今城市寸土寸金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如果隻是指望代理作品分成,當然很難收回成本。其實,眼光放遠一點,藝術區做好了完全可以成為文化產業增長的新亮點。這個“亮”不僅在於聚合藝術家出售作品創造的規模產值,更在於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所帶來的跨界效益。假設藝術區的書畫業、展覽業、拍賣業、衍生產品等鏈條上的每一環都發展起來,那麼藝術區涉足文化旅遊、創意設計等多個產業領域也並不是天方夜譚。

如今正是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時刻,“藝術區”不但不應被拋棄,更應深入挖掘——它既具備文化創意設計園區的形態,又能為藝術創作文化生產提供場地,還能以其特色吸引遊客。做得好,它必將為促進我省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添磚加瓦。

(原載《四川日報》2012年4月11日)